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效行为的“四招式”
自贡市第一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高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自贡高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完 成 人:课题组
成果来源:自贡高新区普教科研课题(自高社事发【2015】05号)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提出
本课题研究始于2014年,2015年1月立项为区级课题,2017年3月结题,获得高新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本课题主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低效,不能科学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能有效评价学生学习行为而导致的假合作现象和合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展开的研究。
1.于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低效行为的反思:
(1)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准。
(2)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课准备不细。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点拨不精。
(4)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管理调控不够。
(5)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激励不巧。
2.源于学生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行为的期待:
(1)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3)教师讲解过多。
(4)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探究价值,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成果解决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解决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信心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2)解决了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的问题;
(3)解决了学生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
2.教师方面
(1)解决了教师角色定位不准,不能把握课堂生成与信息反馈的问题;
(2)解决了教师教学观念不新,不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放手不够的问题。
3.学校方面
解决了学校新课程改革进程缓慢的问题;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性成果
1.树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思想是提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行为有效性的前提。
2.坚持“弱者优先、时间保底”原则是提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行为有效性的基础。
3.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机、形式”是提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行为有效性的关键。
4.运用好 “科学建组、动态管理、参与合作、评价激励”四种策略是提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行为有效性的保障。
(二)操作性成果
通过全体实验教师的反复实践和反思总结,初步探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效行为的“四招式”, 即明确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原则,把握三个关键,运用四种策略。一个中心引领两个原则、三个关键、四种策略的落地,两个原则、三个关键、四种策略为一个中心服务,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四招式”贯穿合作学习中教师行为的始终,彼此关联、相互融通。(见图示)

第一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就需要教师充分放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在自主独学、师友对学、全班群学和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中习得学习方法,获取学科知识。教师要退到课堂幕后,课前精心研究学情和教材、拟定好学习任务单,设计、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课堂上老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明确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并在观察学生独学、倾听学生交流中发现问题、适时点拨,把握课堂学习节奏,引领学习方向。
第二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始终遵循“弱者优先、时间保底”两个原则。
1.“弱者优先原则”,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弱者”(指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先说,爱表达的学生再做概括总结,避免“优秀学生一言堂,落后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发生,促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让学困生有话可说。不同梯度问题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要求不同,成逐层上升趋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时间保底原则”,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独学思考的时间(一般2-3分钟)、合作学习中要视内容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交流展示时一般要求学生不超过2分钟,要给其他同学留足质疑、补充的时间。每一个环节,教师都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交流而交流,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同课型每个环节是不相同的,比如,语文课堂的读书交流会,事先就要有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可能会长达一个学期或一个假期的前置时间,然后要提前一周布置读书交流会的要求,让学生有选材、归纳、制作PPT的时间,才能实现课堂讨论的有备、有序、高效。
第三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内容、时机、形式”三个关键。
1.“合适的内容”,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的三类有效内容。
一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的重难点内容。二是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生成的内容。即在学生“独学”和“对学”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捕捉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具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三是教师根据突破重难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预设的内容。如探究性、开放性、一题多解、变式应用等内容。教师设计的此类内容既要避免过难,让学生无从下手,又要避免过于简单,使合作流于形式。
2.“恰当的时机”,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的时机和教师点拨的时机。
学生合作的时机一定是安排在学生充分的独学和对学之后,有意见不统一或有矛盾分歧的时候进行的小组间的学习行为;教师点拨的时机是指在学生合作学习时遇到困难或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的时候进行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挖掘和理解的教学行为。
3.“有效的形式”,指小组合作学习中针对不同内容选择的不同合作形式。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师友间的互助合作、小组内的自主合作、教师的引领合作三种合作形式。
互助合作式,指在每一次独学后,都安排师友的互学,即学友向师傅讲述学习情况,师傅补充、点评,并教授,使生生之间自主完成知识的第一次卸载。
自主合作式,指教师事先给定合作内容,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作学习,组长为中心发言人,其余组员参与讨论、补充,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引领合作式:指教师参与到力量较为薄弱的小组中,辅助小组长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合作学习的方法,培植合作学习意识,掌握合作学习流程,把控合作学习节奏。逐步实现由帮扶学习到放手学习,加长学困生的短板。
第四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运用好 “科学建组、动态管理、参与合作、评价激励”四种策略。
1. 科学建立小组
合作学习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弱势,性格特点、自信心强弱、语言表达能力、责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成6人小组。组长由组员民主选举产生,然后依据各人特点,“以长扬长”,分别选出副组长、学科负责人、发言人、记录员、纪检员等并明确职责,使小组内分工更加细化,人人是 “官”,人人都有权利也有责任,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其次,是将每组组员根据学习情况分为A、B、C三类。由A与C,B与B结成师友对子,建立“兵教兵”机制,同时合理安排师友座位(对坐或临坐)。
2.动态管理成员
为了让各小组成员都能得到公平发展的机会,实现最大化发展,不同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小组成员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对组长和组员构成进行动态管理。
组长轮值制,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组长交换制,把综合能力强的组长交换到薄弱小组担任组长,发挥“鲶鱼效应”。
组员轮换制,适时调整组员结构,均衡组员水平。
组员认领制,对个别较难管理的学生,采用情感打动法的“认领制”。让其“亲其师,信其道”,以达到道同相谋、动态调控、优势互补的目的。
3.明确指导要领
在合作学习全程中,学生个体的自主独学、师友之间对学互学、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展示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在各个环节发挥有效的作用。
个人独学时,教师要落实好“三个确定”,即确定好时间、确定好内容、确定好反馈检查。独学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堂上,也可以安排在课前,根据不同学科情况而定。内容的确定,教师可以制订好预习任务单,也可以录制微课,或指定独学内容。为了便于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教师还要对独学的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可以是小组讨论记录意见不一致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前利用“未名课堂”网络学习平台收集学生信息,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不会、不懂的内容。
师友对学时,教师要做到“两个关注”。即关注学友是否在讲给师傅听,师傅是否在倾听和进行适时辅导;关注师傅是否在记录对学中两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以便提交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注意“四个细节”。即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在讨论学习的内容,未发言同学是否在倾听,有无人员记录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长是否能组织调控好本组的学习等。期间,教师要适时提醒、督促小组的合作学习,或生成全班交流的新问题。
展示交流时,教师一是要规范学生的交流语言。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全班性展示交流,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代表本组观点,要求发言以“我们小组的疑问是……”“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等句式,促使各小组在发言前要进行充分的合作与智慧的碰撞,把小组内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二是要做好“四件事情”。即捕捉亮点、点拨挖掘、归纳小结、调控课堂。捕捉亮点:教师要从各个小组交流汇报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发现学生发言时的思维、语言、态势等方面的进步和亮点。点拨挖掘:学生交流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点评,对易错点、难点和有价值的问题采用追问的形式引导更深入的探讨和挖掘。调控课堂:教师在整个交流展示中要对探讨交流的问题走向、学生学习的状态、参与的程度、发言交流的时间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调控,使整个交流展示环节热烈、有序、有节奏。归纳小结:在学生探讨后,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小结,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4.多维评价激励
根据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激励性、发展性和多向性原则,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办法,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的综合评价等,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动、以评助长的目的,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认真倾听、补充质疑和评价引领中构建知识系统。
捆绑考核,抱团成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和计分只能是针对小组,要在小组中树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识,激发每一个成员为小组荣誉而战的激情,从而建立互助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奖项激励,认同促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点滴表现,挖掘潜能,发现闪光点。评选“优秀师友”“最佳发言人”,争创“最团结小组”“ 成员进步最大小组”“ 课堂最佳表现小组”“黄金搭档小组”,争夺 “管理星”“合作星”“进步星”“倾听星”“ 质疑星”“ 善思星”“劳动星”,以此增强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增添前进的动力、激发活力,增强小组内成员的凝聚力。
三、成果的创新点
1.探索出了对组内成员的动态管理机制。
2.提出了“弱者优先、时间保底”的行为原则。
3.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三种合作形式。
4.总结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行为的要领。
四、成果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实验前后对比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越来越认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后才能在对学和群学中发挥自己的观点,加上老师的合理有效引导和对小组的整体考核和评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升。通过学生问卷后测发现: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加认同,有73.4%的学生经常参与合作学习,有76.3%的学生喜欢教师参与下的小组合作学习。98.6%的学生认为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非常重要,53.2%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有98.6%的学生在有问题时能主动求助小组成员或老师,72%的学生能积极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有90%的学生能认真倾听并思考他人发言,97.1%的学生在自己小组优于其他小组时感到自豪。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变为了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自主独学完成知识的第一次卸载,到师友对学完成知识的第二次卸载,再到全班群学,从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3.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22名学生参与四川省小实验家活动获等级奖,14名学生参加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和小院士获一、二等奖。实验班级学生在2015年中考中喜获佳绩,综合排名年级第一,50%的学生升入国家级示范中学。
4.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组长组织、分配、整合、总结学习成果,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很好的落实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1.课改理念不断更新。
在教学中,老师们更加关注生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参与、协助学生在有序小组合作学习中习得知识,教师的课堂更加开放,学生逐渐走上了讲台,比如:张贵兰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备课、共同研究重难点、搜集教学资源,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课。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更加合理,教师能随机捕捉课堂生成的闪光点,提问更加精准,激励用语更加巧妙,练习设计更加科学。课堂教学更加自信,能把讲台归还给学生,成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堂。课题组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次获奖,在我校教师中起到了引领、辐射作用。
张贵兰老师参加了2016年自贡市教育领军人才计划培养并顺利结业,并被评为自贡市最美教师、自贡市名班主任。
江雪梅老师和宋世平老师均被评为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并成长为学校分管教学和教研的副校长,自贡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
沈鹏程老师成长为市教坛新秀,省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多次在省市级教学研讨会上开设专题讲座,省数字故事评审专家。
梁雪梅老师评为正高级教师,成长为全国、省教学技能竞赛评审专家,优质课、微课等获全国、省市级等级奖。多次送教到市外地市州,多次到省内外各地进行专题讲学,领衔自贡市首批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
(三)加快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本课题研究结束后,从2017年9月份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缓解了班级教师搭配难和学生分班选班难的问题。
(四)产生的社会效益。
2015届学生李昊彧家长写了一篇题为“遇见——有感绿盛课改”的文章,写到:儿子在课改前成绩不理想、学习不主动、不喜言谈,课改后,在老师和小组的帮助下,提升了集体荣誉感,学习更加主动。由衷的感谢各科任老师和帮助他的同学,正是你们的关注和帮助,昊彧同学才有了春笋般的破土,感谢遇见——绿盛学校,祝学校馨香满园;感谢遇见——各科任老师,祝老师桃李芬芳;感谢遇见——亲爱的同学,祝大家健康成长。虽然我不知道学校的课改能激发出儿子多大的潜能,也不知儿子能否在学习上有更大的突破,至少他正走向我们希望看到的轨道。
五、成果的实用条件及推广范围及获奖情况
(一)成果实施范围
本成果在全校119个班中推广实施,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成果推广范围
1.校级推广
2016年和2017年,课题组张贵兰老师先后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江雪梅老师和宋世平老师在学校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和应用实施。
2.区级推广
2018年3月29日,高新区基教中心组织名班主作经验分享,课题组成员张贵兰老师作了经验交流,梁雪梅老师多次到汇西小学、绿盛学校开设专题讲座。
3.市级推广
(1)2015年到2018年,课题组的5位主研人员先后送教到自贡23中和牛佛中学、自贡二十中,35中、十九中,荣县双古中学、大安回龙中学、沿滩仙市中学、沿滩中学、自流井22中,贡井长征学校等。
(2)课题组成员张贵兰在市级道德与法治公开课研讨活动中,作题为《课改在路上》的专题经验分享。梁雪梅老师在沿滩区事业单位考官培训、富顺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培训、贡井区、富顺县实验教学专题培训活动中开设专题讲座。沈鹏程在市骨干教师培训中专题讲座,做市初中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做专题讲座,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典礼上做经验交流。江雪梅、宋世平在自贡市数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做经验交流;
(3)课题研究经验文章4篇分别发表在市《教育与教学》刊物,2016年第2期和2017年第1期。
4.省级推广
课题组成员梁雪梅老师先后到泸州、遂宁、成都等地开设专题讲座。2014年3月和2015年3月,华西都市报分别做了专题报道。沈鹏程老师在四川省生态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做现场交流,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与科普教师培训上做专题交流。
5.国家级推广
课题主研梁雪梅应邀到到西华师大、湖北、云南、贵州等地讲学。
(三)课题获奖情况
本课题于2017年3月获得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六、成果的反思和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措施的跟上。
2.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需要教师根据变化的学情不断调整策略。
撰稿人:梁雪梅
审核人:宋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