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课例打磨有效性的“531”策略
(自贡市第八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大安区永嘉初级中学校
完 成 人:熊伟珍 刘飞 肖泽军 刘代根 袁红 李桃园
成果来源:基于自贡市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基于“五步导学法”的课例打磨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课例打磨的两项认识成果和《提高农村初中课例打磨有效性的“531”策略》的操作成果。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的原因
我校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教师重教轻学,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发挥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为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提高教学教研效果,学校于2014年再次立项研究了自贡市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基于“五步导学法”的课例打磨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了课例打磨的两项认识成果和《提高农村初中课例打磨有效性的“531”策略》的操作成果。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和队伍建设中“教、研、培”分离问题
2.解决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活动组织管理中“难、松、简”的问题
3.解决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过程中“浅、脱、散”的问题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课例打磨是促进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平台
2.课例打磨是优化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操作成果
提高农村初中课例打磨有效性的“531”策略,即五原则、三主体、一流程。
1.五原则
(1)突出重点的原则。
(2)注重实效的原则。
(3)同伴互动的原则。
(4)不断改进的原则。
(5)促进发展的原则。
2.三主体

3.一流程

(二)物化成果
形成了《研究报告》、《成果报告》、《论文集》、《反思集》、《课例资源库》等物化成果。
三、成果特点
(一)成果具有科学性
本成果针对具体课例进行反复打磨、反复修订、不断改进、不断优化,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对客观世界认识过程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
(二)成果具有操作性
本成果中的“五原则”、“三主体”、“一流程”简单明了,环节清晰,易于理解,实践操作性强。
(三)成果具有逻辑性
提高农村初中课例打磨有效性的“531”策略前后贯通、一脉相承,其中“五原则”和“三主体”是实施磨课流程的基本保障;“三备三磨二上一说一反思”课例打磨流程各环节层层递进、步步为营、逐级演绎,体现了成果的严谨性和表述的逻辑性。
四、成果效果
(一)成果实效
1.成果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
(1)促进了学生的良性发展
①主动参与展自信。
②相互学习优方法。
③逐步提升显效果。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①强化学习转观念。
②研教结合优方法。
③彰显个性展能力。
(3)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
①因地制宜搞课改。
②研训融合育队伍。
③务实研究树典范。
2.成果产生的社会影响
我校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科研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其成果在市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市区领导、专家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原自贡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晓春到我校调研课改工作,给予了“学校安安静静地搞课改,在科研引领下推进课改”的肯定,原自贡市教育局局长蒲定波专程到我校“做一日校长”体验,通过进教室听课、看学校管理、参加校本教研、查管理资料、走访师生、开师生座谈会后,用“四个生态”来评价我校课改工作,即“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生态教研活动、生态教师队伍”。自贡日报、自贡晚报、自贡广播电台、自贡电视台就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过多次专题报道,在市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推广范围
本成果受到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重视和肯定,为了促进成果的转化,使成果在更大更广范围内产生应用效果,成果主研人员熊伟珍在区内外作教学教研、教育科研专题讲座20多次,成果主研人员刘代根、肖泽军先后多次在区内外作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大安区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自贡外国语学校、自贡江姐中学、大安校、三多寨中学、34中、新店中心校、牛佛中学、富顺互助中学等40余所区内外学校到我校学习观摩课改经验。自贡《教育与教学》出版了《永嘉中学课改专辑》,并向全市推广。本成果在我区多所农村中小学校推广应用,并收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五、问题与思考
(一)校本研修流程基本成型,但学科特色不明显。
(二)校本研修理论不够,实践操作缺乏指导,造成研究瓶颈。
撰稿人:李桃园
审核人:袁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