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642”策略
(四川省第三届教育发展改革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自贡市人民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完 成 人:毛建力 刘贻超 邓怀芳 李方君 郭晓玲 龙家见
成果来源: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川教函〔2013〕395号
一、 成果背景
(一)传统的中职机械加工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难度较大
(三)教师专业能力滞后,职业能力有待提升
(四)学生实训时间不足,缺乏企业员工职业素质
二、 成果主要内容
(一)认识性成果
1.认识到教学与与生产结合为关键: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要与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结合,实现教学与生产“零对接”。
2.认识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前提: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有理论功底,又要有操作技能,既要懂教育教学,还要熟悉企业生产。
3.认识到编写任务驱动教材为工具:学科体系的教材不利于任务教学的开展,因此编写、引进以企业任务为引领的教材,是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
4.认识到健全的实训基地是保障:专业课教学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这需要以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保障,力争场地足够,设施齐全,设备充足。
(二)操作性成果
探索出了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教学效率的“六、四、二”操作方法,即六步教学流程、四大实训平台和两种评价办法。
1.探索总结出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流程
这个教学流程是指“任务引导、制订计划、确认任务、实施任务、检测任务、总结任务”这六个教学步骤。
2.探索总结出机械加工任务驱动教学的四大实训平台
一是校内基础实训平台;二是校内生产实训平台;三是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四是校外企业实训平台。
3.探索出机械加工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两种评价办法
通过三年的研究,建立了由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2)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
(三)物化成果
形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一系列教学研究文件、软件及教学资源。
1.教师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论文集;
2.本专业市场调研和调研结果分析报告等课题研究报告;
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任务教学法人才培养方案;
4.编写了任务教学法教材、精品课程、指导书等资料。
5.试点班实施任务教学任务书、教师教学日志、学生任务考核表,学生实施班级与未实施班级成绩对照单;
6.名师工作室成果资料。
三、 成果的特点、创新点
(一) 引入德国机械手模型机械综合实训任务
在一年级专业课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在教学中引入德国机械手模型加工,以制作机械手为载体,将机械专业知识和“钳、车、铣”三大金属加工工种的基本操作工艺和技能的训练贯穿于机械手模型加工任务。
(二) 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生产任务引入教学
在机械加工校企联盟企业的支持下建设校内基础实训平台、校内生产实训平台、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和校外企业实训平台,四个台阶递进式实训场地。
1.在合作企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2.把企业引入学校。
3.实现“四个合一”。
4.探索出机械加工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两种评价办法。
建立了两种过程评价办法:(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2)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
四、 成果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及社会影响
(一)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2.学生专业技能明显提升
3.毕业生社会反响良好
(二)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1.教师教育理念明显转变
通过任务教学的课程模式,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自觉地学习。
2.教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了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秀教师团队,发挥了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提高教师能力的作用。
一是通过研究和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推进名师引领,加强团队合作,加快优秀教师的发展,积极探索了科学高效的优秀人才成长机制。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的教师研究、服务群体,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带动学校和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以“教学工厂”为平台,努力实践、研究“四阶递进产训一体”教学模式,推行“师带徒”模式,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三是课题运行以来,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获奖。
四是课题负责人被推选为教育部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家库成员,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建立了自贡市机械加工名师工作室,被市教育局聘任为领衔名师,被四川理工学院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研人员多人被聘任为名师工作室导师。
3 .教师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课题组的教师对现有机加工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入手,精选教学项目作为项目课程内容,从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方面环环紧扣, 初步建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项目课程体系。
(三)促进了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发展
1.促进了校内机械加工实训基地建设
2.加快了学校机械加工课程改革进程
3.促进了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多元评价体系的形成
(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1.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好评;2.家长满意;3.企业称赞;4.专家肯定。
(五)成果得到广泛推广
1.课题成果全校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初期,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因效果显著,2014年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始实践应用。改革之举深入人心,目前,不仅是数控、电子、汽修等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有些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也经常创造性的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受益良多。
2.课题成果机械专业全市推广: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得到了市教科所的高度重视,在我校机械加工专业取得成果基础上,通过名师工作室向全市进行推广。
3.精品课程在全国推广:课题组参与共建的精品课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及相关教学资源进入国家职业教育专题网站,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问题与思考
1.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还需进一步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2.要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
3.学生要拓展专业知识面。
4.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意识。
5.学校应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
6.学校应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组织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编写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专业课教材,提高教学的效率。
7.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实工学交替,教师企业实践培训,保障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能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
撰稿人:毛建力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