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二元”互推策略
(自贡市人民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贰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高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完 成 人:杨奕 刘祖梅 周德华 张宁静 江兰 刘新蕾
成果来源:本成果来源于立项文号为自教函[2014]240号市级课题,立项为一般课题《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经自主申报,专家评审获自贡市人民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贰等奖。
一、成果背景
(一)任务型教学和合作学习均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教与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和合作学习是“课标”所倡导的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特点的一种教学形态和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合理。
学生学习中“任务”不明确,“任务”的实施缺乏监督和促进的有效措施。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分工不明,使一部分学生处于主宰地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视的境地,无所事事,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没有转化成学生成长的有效助推剂。
2.教师对于任务、活动的设计及调控能力不足。
如何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教学任务”和行之有效的促进“教学任务”落到学生英语素养发展实处的措施、策略,“任务”设计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是不少一线教师的主要困惑。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外在形式,忽略活动实效,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驾驭与调控能力不足,缺乏对学生活动的有效监管,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则是当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弊端。
3.学校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监管。
无论“任务型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大部分学校教研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指导、规范和推进的有效制度、措施仍是普遍的现实。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性成果
1.课程内容任务化是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的有效推动剂。
要实现“课标”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的理念,并转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行为,课程内容任务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课程内容的任务化,我们发现老师找到了组织、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凭借,通过把相关教学任务分解到小组和每一位小组成员身上,小组有任务,成员有分工,人人有事做,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不再流于形式,小组成员有人忙、有人无事可做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主动性得到了真正发挥,使“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的英语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
2.四人合作学习小组是达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形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尝试了4人、5人、6人小组的分组方案。通过实践发现,6人小组人数过多,开展活动时容易造成某些学生占据主导地位,一部分学生乘机偷懒、无所事事的现象,同时不利于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监控;5人小组不利于座位编排和两两对话的开展,4人小组则是最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组建方案。这样组建的小组,成员通过“协作、交流、分享”等合作学习的形式,将语言运用于真实语境,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交流——交互——交际”的语言实践量,提高了任务完成的有效性。
3.“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有效互推。
如前所述,通过任务驱动来牵引小组合作,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动力,通过小组合作有效提高了小学英语学习目标任务的实现,这是一项以“任务驱动、双向互推、合作增效”为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能的教学尝试,它实现了“课标”新理念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养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与学生英语学科能力发展、英语课堂形态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双赢。
4.课堂教学“四环节”(Four Procedures)
传统“任务型教学法”通常包含“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三个教学环节。本课题组根据“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理念,通过研究和实验,总结出课堂教学四环节:布置与准备(Pre-task)、操作与记录(While-task)、汇报与展示(Post-task)、补充与评价(Assessment)。
(二)操作性成果
我们形成了小学英语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二元”互推教学策略。
1.任务设计“四原则”(Four principles)。
任务设计遵循“层次性”(Level Principle)、“趣味性”(Interest Principle)、“生活化”(Life Principle)、“真实性”(Real Principle)四原则。
(1)“趣味性”原则 (Interest Principle)
要求活动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结合游戏、竞赛、表演等开放活泼的形式载体,将其与任务活动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任务,充分激发每个小组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达到自然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目的。
(2)“层次性”原则(Level Principle)。
要求活动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体现在任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3)“生活化”原则(Life Principle)
要求活动任务设计要“生活化”,在设计任务时,着眼点应放在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上,而这一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这种联系应是具体的、有意义的、真实的、贴近学生平时生活的,强调学习任务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连结。
(4)真实性原则(Real Principle)
要求活动任务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创设有真实意义的语境,使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信息差”,具有“信息差”的任务活动,才能实现真实的信息交换和观点碰撞,学生才会有表达和参与的欲望,活动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2.小组合作“四分工”。
首先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情况,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组合成4人学习小组。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实行组内分工、责任到人,每组分别设置“统筹员(Leader)”、“操作员(Operator)”、“记录员(Recorder)”、“汇报员(Reporter)”四个分工。
3.任务驱动“四类型”。
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实验,根据小学英语课程内容,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梳理出适用于小学阶段所涉及言语话题的四种任务类型:调查采访类(Survey & Interview)、讨论辩论类(Discussion & Debate)、设计制作类(Making & Designing)、角色扮演类(Role-play)。
(三)物化成果
1.编辑《小学英语任务驱动下小组合作学习“二元”互推活动设计汇编》8册。课题组组织参研教师,遵循“层次性”、“趣味性”、“生活化”、“信息差”四原则,将小学英语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四川教育出版社)》)3~6年级的内容,依据其话题特点,分别进行“调查采访”、“讨论辩论”、“设计制作”、“角色扮演”四类型任务化设计,并将其汇编成册,实现了小学英语课程内容的任务化;
2.形成了《小学英语课程内容“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四大活动类型整编》4册;
3.形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小学英语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二元”互推教学策略研究》1份;
4.汇编《“小学英语教学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论文集》1册;
5.汇编《“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生活动记录单》1册;
6.汇编《任务驱动“设计与制作类活动”学生作品集》1册。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1.课题视角新颖、独特。
本课题以“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两个视角为突破口,将“小组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两个动力源进行充分结合,探究二者“互推”对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有效发挥了两种教学形态的优势,实现取长补短,是一项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
2.课题成果实用、有效。
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特色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性成果,探索出了一套小学英语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二元”互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校的小学英语教学在此基础上蓬勃地发展起来。
3.课题影响突出、深远。
本课题立足小学英语话题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集中对于“任务”和“合作”两个问题的结合展开研究。通过本研究,解决了在现阶段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难以完成任务的问题。
四、成果效果
1.参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1)参试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转变。
在本课题研究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自不同的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课堂的专注度、参与度大幅度提高。
(2)参试学生英语学习方式转变。
通过实验,参试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意识、任务意识显著增强,主体性得到发挥,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如读和说的意识、主动表达交流的习惯等等)逐渐养成,尤其合作学习的意识显著增强。
(3)参试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通过参与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不断交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不断进行语言输入、输出的强化,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过程从量变达到质变,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有较大提高。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突破性转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进程加快。
(1)参研教师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通过研究,参研教师较系统地学习了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理论,并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入、具体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理论水平得到提高。
(2)参研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参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理论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实践——集中研讨——再次尝试”这样一个不断打磨、积极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使课题组成员的英语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调控指导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锤炼和提升。
(3)参研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得到提高。
参研教师在开展本课题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边反思边总结,并将反思总结、心得体会加以记录,形成经验积淀,撰写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专题论文。
4.课题产生了积极的区域影响。
(1)本课题开展的专题研讨活动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
本课题由自贡市高新区基教中心主任杨奕担任课题负责人,自贡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刘祖梅亲自参与主研。从开题至今,多次举行全市、区级专题研讨活动,将本研究的理念、成果积极在全区乃至全市各学校尝试推广,受到同行教师的一致好评。
(2)本课题形成的成果受到同行教师高度肯定和借鉴。
在成果的推广和交流过程中,本课题形成的一系列成果(尤其是课题组设计编写的《小学英语任务驱动下小组合作学习“二元”互推活动设计汇编》),受到了区内、外诸多兄弟学校英语教师的高度肯定,纷纷前来借阅,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中,我们重视了过程研究,应该说过程是详实的,也是真实的,但我们及时总结得还不够,多数只是阐述了我们的做法,专业的理论水平还比较欠缺。
2.课题的实验成果提炼得还不够“准、精、巧”,成果推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若能将实验成果推广面扩大一些,那就更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思考
1.继续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将新课标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有机结合,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2.全面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更多同行的参与,在实践中去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
撰稿人:刘新蕾
审核人:杨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