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自贡市优秀教学成果 >> 市政府第一届(2018年) >> 浏览文章

农村小学利用古镇文化实施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年10月0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农村小学利用古镇文化实施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自贡市人民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富顺县赵化镇中心小学校

完 成 人:郑宗才 范世君 陈昌琴 王露欢 曾  苑 刘  莉

成果来源:富顺县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的背景

(一)源自乡土教育的要求

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特色学校课程,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源自地方文化的呼吁

成果单位发现,丰富的赵化古镇文化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整理和有效利用,有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消失。抢救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刻不容缓。

(三)源自学校发展的需要

为丰富学校办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独特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创建办学特色品牌,教育具有光第精神的学子。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古镇文化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

一是关于人文精神的,主要以刘光第这个人和保障东南农民起义这件事为源头,分别提炼出的“勤廉忠孝”和“勇敢无畏”的人文精神,可用于德育实施。

二是关于自然景观的,主要以沱江及沿岸美丽山水和曾经见证水道繁荣的古渡码头为对象,可用于美育实施。

三是关于民俗风情的,主要以作为富顺豆花代表之一的赵化豆花和濒临失传的赵化“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可用于智育和美育实施。

四是关于古风建筑的,主要以刘光第生活遗迹和街市明清古建筑为对象,可用于德育、智育和美育。

2.古镇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

(1)赵化古镇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为德育提供了素材,校园内光第园、戊戌变法浮雕等,校园外光第故居、光第衣冠冢、明月楼等地点为德育开辟了基地。

(2)赵化古镇文化资源的美育价值

明清建筑、古渡码头、史迹遗存、自然山水、民间艺术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怡情悟理,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启迪人们的神思向往。

(3)赵化古镇文化资源的智育价值

沧桑的古风建筑、绮丽的自然风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动人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瑰丽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操作力。

(二)操作成果

1.建构了以诚爱文化为核心的“一核两翼”育人实施体系



image.png

2.构建了赵化古镇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体系

(1)形成了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的十字方法

image.png

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利用放学后空闲和节假日,以欣赏的心态到镇内各处景观看一看,以开拓视野。

师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古镇文化的资料,一为查证释疑,二为丰富认知。

访

要求学生多带“为什么”和“我想听”去询问年长者,挖掘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表象背后的故事、自然景观身后的传说、随岁月流逝的习俗风情等。

师生通过手机、IPAD、相机等电子设备,将自己遇到的古镇文化美好的一面拍摄下来,不断积累有关古镇文化的素材,为学校不断开发建设校本课程积累资源。

学校要求师生在日常中接触到一些赵化古镇文化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将搜集到的各类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列入相应的素材库。

学校开展活动让师生将一些古镇文化元素溶于节目演一演,从艺术层面感受古镇文化风情。

学校每个季度组织课题组教师或实验班级学生坐下讨论讨论,一是分享交流近期发现的古镇文化资源和由此引发的所想所感,二是交流如何有效开发、保护、利用古镇文化资源。

学校每季度组织学生在资源整理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主题,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再经过文学加工或美术处理等手段,编写一些动人的故事、美丽的图画、精致的手报、难忘的经历等。

学校定期组织一些专项评比活动,以调动师生参与古镇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2)探索出了利用赵化古镇文化教育资源的四种途径

环境创设

打造“诚爱”校园环境。学校整体设计校园文化,着力体现“诚爱”六要素:诚信、正直、勤奋、博爱、爱家、爱国。

建设“诚爱”班级文化。学校要求各班选取“诚爱”六要素之一,着力打造主题班级文化,从班级名称,到班级橱窗,到班级内饰,再到班级活动开展和班级管理运行,无不主题鲜明,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构建“诚爱”家校平台。学校作为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一直倾力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并逐步升级。

集中讲授

一是学校利用周会、国学大讲堂、道德大讲堂等全校性大型活动,组织学校主要领导和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讲授、优秀学生进行专题演讲。

二是学校邀请民俗专家、赵化名人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

学科渗透

学校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其中一个亮点便是主要通过四门学科教学融入和渗透赵化古镇文化: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古镇建筑、自然风光等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地方方言等内容;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刘光第先生的勤廉忠孝、保障东南起义的大勇无畏等厚重人文精神等内容;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渗透寻觅史迹、传承“六艺”、感受美食等内容。

主题活动

一是学校利用校园艺术节、社会实践月、寒暑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

二是学校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主题活动。

(三)物化成果

将赵化古镇文化的利用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进行物化,编写成校本教材和宣传画册等资料。

宣传图册——《光第精神 诚爱赵小》

图文读物——《赵化才子聊故乡》《古镇古韵》《古镇遗风——寻访“六艺”传人》

校本教材——《刘光第诗文选》

案例选集——《“诚爱”教学设计选编》

、成果创新点

1.目标新颖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古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学校办学、学校育人、学校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开展、学校课程开发等。

2.形式新颖

本课题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家长、政府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从而搭建了开发运用赵化古镇文化的平台。

3.内容新颖 

赵化古镇得天独厚的教育文化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建筑、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这些是其他研究课题难以触及的。

四、成果的效果

(一)学生人生成长获得了个性滋养

1.学生学习家乡文化的兴趣明显提高

学生近三年随着参加各类有关古镇文化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增多,逐步体验到学习地方文化带来的快乐和意义后,学习兴趣也就自然地越来越浓厚。

2.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熟悉度明显提高

“你知道家乡有什么景点吗”“石龙过江、普安明月、两湖遗风、古镇公园、摩崖石刻、罗汉古寺、银蛇清溪……”“在牛心山上俯瞰江面,吹着江风,一览江景,豪情自生……”很多学生聊起家乡文化都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谈吐之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学生的艺术素养有了显著提高

在丰富的古镇文化学习传承活动中,学生不断领略文化内涵,审视身边美好事物,学生的艺术素养审得以不断提升。2017年,在对学校500名学生的艺术素养抽查中,喜爱生活观光采风、喜爱画画、喜爱表演的学生分别达到98%、92&和90%。学生参加各类艺术类赛事也是频频获奖。

4.学生习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通过开发资源、渗透地方文化的课堂学习、学习校本课程等途径,通过记载、编写、讨论交流等方法,不断积累习作素材和习作方法,习作水平得以稳步提升。一是表现在实验班级历次重大测试中作文得分不断提升,二是表现在学生参加各类读写比赛获奖颇丰。

5.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与人交流等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培养。例如,部分学生在“寻访竹编传人”活动中,向老人请教竹编技艺并动手学编一些简单的东西,亲身体会了这门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有效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也在交流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学生的民族精神得到了良好培育

学生通过学习刘光第精神、探访“六艺”传人、了解地方方言等活动,培养了亲近乡土、热爱家乡、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千年古镇是我的家,悠悠沱江是我家那口井……”孩子们的作文和平时言谈里无不透露出他们为自己家乡感到骄傲。

(二)教师专业成长呈现为正能前行

1.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

教师们本已在如火如荼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转变了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但依然有些观念和思维比较保守,如今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正形成了“让学生成为主体,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可以在课外”“将家乡文化融于课堂教学,就是为课堂注入一股个性和一种特色”等先进理念。

2.教师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将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们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杰作,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他们积极的身影在市、县、区级舞台上频频展现,课改研究开展期间,参研教师上课获奖人次逾20人次。

3.教师科研水平获得提升

课题研究改变了参研教师的研究状态,提升了研究的品质,促进了研究队伍的共同成长。课题组参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研究之中,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以2016年至2017年为例,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获奖人次便有130人次左右。

(三)学校特色办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1.办学思想有“魂”了

学校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提炼出学校办学的思想元素,不断完善办学体系,使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校办学体系拥有了接地气、有特色且充满生命力的“魂”。

2.环境文化有格调了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紧跟课题研究的步子,围绕6个诚元素统一布局、规划打造,将诚爱文化的各个元素巧夺天工般镶嵌在学校各个角落,既主题鲜明、格调有成,又格局有致、融合自然。

3.育人平台扩宽了

学校教育学生的平台不再单单是课堂,也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构成的“三维一体”育人平台,而是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民间、从现实到网络、从知识传授到社会实践等纵横交错的育人平台体系。

4.特色办学有成效了

学校实现特色发展成效明显,在学区乃至全县课改、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都是一面旗帜,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先后荣获“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先行单位”“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自贡市阳光体育示范校”“自贡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自贡市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自贡市文明校园示范校”等数十项荣誉。

(四)乡土文化得到了弘扬传承

1.优秀的古镇文化得到了弘扬

由于学校全体师生参与研究过程中,还带动了家长和社会参与其中,无形中对于赵化古镇的宣传和赵化古镇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有效助推了地方政府打造乡土文化旅游品牌的进程。

2.优秀的古镇文化得到了传承

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增进了对古镇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在不断发现、不断寻访、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学校在运用校本课程、举办现场会、送演节目等过程中,实现了物化呈现的传承。

五、问题与反思

1.编写的校本教材等读物还没有形成序列化,学生应用面还不大;

2.成果还需进一步推广,成果的价值挖掘还不够;

3.让光第精神真正融入学生言行和思想之中去,课题研究仅仅是个开端,赵化小学育人探索还任重而道远。

 

撰稿人:范世君

审稿人:郑宗才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