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文化的“441”策略
(自贡市政府第一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完 成 人:刘端芬 黄红兵 陈洪 张敏 杨毅刚 钟淦彬
成果来源:2014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
一、 成果背景
针对当今中职学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五大问题: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缺乏职教特色,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针对性不强,未能渗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忽视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不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我院提出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我们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为理论,从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四大特性出发,遵循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引领、有效促进全面提高三大原则为实践指南,从探索优秀企业文化与中职学校文化的融合点入手,开展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主要内容:为什么研究,解决什么问题)
二、 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校企文化的共通之处和校企文化的差异之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空间。
2.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原则。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中职学校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引领、有效促进全面提高的三大原则。
3.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要素。
校企文化融合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是课程文化,校企文化融合的重点是实训文化,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有效推动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操作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学校文化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441”策略:“4”是指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条途径,“4”是指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个切入点,“1”是构建一个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体系。
1.“4”是指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条途径。
(1)环境创设,营造仿真教学氛围。
学院在构建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体两翼”的思路:把握“一体”:即把握校园环境的总体布局,注重体现企业文化要素,在显眼处设置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在公共区域、楼道等位置张贴励志性标语,根据实际悬挂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的挂画图片,彰显技能成才的理念;利用“两翼”:即在“一体”基础上,重视实训环境和德育环境的创设。
(2)活动渗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省市、行业乃至企业以冠名赞助的的职业技能竞赛,着力扩大参赛面,通过竞赛,找到差距,找到自信,激发竞争意识,深化师生对企业的认识;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引入“准军事化管理”、开展“三自”教育、鼓励参加文明风采、运动会、文艺汇演、志愿活动等一系列切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的活动,帮助提升综合素质,为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做好铺垫。“德技双修”,发挥活动育人的效能。
(3)管理融合,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积极引进6S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上注重抓好两个关键环节:细化6S管理标准和要求和抓好6S项目的实施。
(4)校企交流,搭建学生成才平台。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与企业主动联姻,将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合作企业主动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主动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场所,向学校展示自己的特色文化,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与学校文化形成“1+1”衔接。
2.“4”是指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四个切入点
(1)将优秀的企业精神元素融入中职学校精神文化,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融入到中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中,将现代企业新理念融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之中。
(2)将优秀的企业管理机制的元素融入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开展订单办学,宣贯企业管理制度;实施教学见习和顶岗实习,体验企业管理氛围。
(3)将优秀的企业活动文化元素融入中职学校行为文化,积淀综合职业素养。将“职业性”元素融入学生学习行为文化建设,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针对性;将“职业性”元素融入教师教学行为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敬业意识、服从意识、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将“职业性”元素融入学校管理行为文化建设,构建学校自有的管理体系;将“职业性”元素融入学校社会行为文化建设,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工作方针,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4)将优秀的企业物质文化元素融入中职学校物质文化,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能力。从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入手,规划好校园的布局设置,有意识地突出企业元素和职业特色。
4.“1”是构建一个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体系
通过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构建了一个以中职学校精神文化为核心,包含中职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体系。

(1)构建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物质文化,体现“职业性场地”
(2)构建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行为文化,体现“职业性道德”
(3)构建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制度文化,体现“职业性规范”
(4)构建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精神文化,体现“职业性追求”
中职学校文化体系的关系:学校文化类似于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金字塔形,由基础层、中间层和顶层构成。中职学校物质文化是中职学校文化体系的基础层,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中间层,精神文化是顶层,如下图:
(三)物化成果
1.构建了行业、企业参与共同育人的模式,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
2.提炼切合中职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核心精髓,建立体现职业性的校园制度文化,建成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突出职业文化网页的建设。
3.校企共建开发校本教材(共10本)。
4.形成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论文集(市级一等奖7篇,市级二等奖3篇,市级三等奖4篇)。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本课题获准立项以后,我院以本校为重点,辐射本地其他中职学校,开展实践研究,着力于以下方面的创新。
1.创新育人机制。通过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文化认同感;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能力。探究出校企共同育人的新机制,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职业人。
2. 创新融合形式。通过打造校园宣传文化和教学见习两大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切身地感受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氛围,强化全体师生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
3.构建了职教特色文化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文化,形成了具有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最终构建了一个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体系。
四、成果效果
(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增强,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
1.激发了学习热情,有利于中职学生成才。
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
2.塑造了良好品德,有利于中职学生成人。
企业文化内涵包含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等。中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结果,就能促进中职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中职学生就业。
我们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而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通过企业反馈信息,企业普遍认为,我院学生“上手”快,能吃苦,遵守企业规定,服从管理,从学生转化为企业员工的周期短。
4.培养了创新精神,有利于中职学生创业。
我们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信心,提升和增强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二)促进了优良教风的形成,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通过研究,让教风建设重点融入现代企业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促进了优良教风的形成。
1.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学院“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或到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动手能力,先后考取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现一体化教师比例占专业课教师总量已达到48.5%。现专业课教师中,获得“高级技师”资格6人,获得“技师”资格22人,获得“高级工”资格38人。
2.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结构得到优化。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多能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设计授课大纲,安排授课内容,明显地增强了课堂授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本实现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促进了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
1.学校基础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校园融合了现代企业科学精神、服务理念、管理制度、职业道德和生产技术等先进文化要素,建立了与现代企业发展的相同步的、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的、凝结了企业文化丰富内涵的现代新型校园文化,使得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育人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诸多学校文化要素更加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的人才培养,从而全面提升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效,强化中职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2.学校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自开展中德合作试点班项目以来,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自贡市海川实业有限公司、自贡汽车摩托车商会旗下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行业、企业,多次与德国专家和学校洽谈、磋商,研究项目实施具体方案,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共同承担项目试点及推进工作。
(四)社会效益得到增大
1.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同
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家长座谈会,家长参会率不断攀升,由起初的不到60%,逐次增多,目前已达到80%,从中折射出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的信心逐步增强。有的家长原打算把学生送到学校混两年,等学生年龄大一点就去打工,看到学生的变化后,主动提出把学生的学制由3年改为5年,即由中级工学制调整为高级工学制;有的家长主动向学校索要招生简章,愿意帮助学校开展招生宣传。
2.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施,带动育人各环节的改革创新,学生就业率始终居于高位,且企业对学校的认同率大大提升,本地的中兴耐磨、兆强环保等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希望与学校固化合作关系;吉利汽车集团主动向学校馈赠发动机、汽车等设备,支持学校专业建设;好些企业未到学生离校实习之际,即与学校联系,希望能向其输送人才。
本研究课题立足我校,辐射自贡其他中职学校展开调研,经过整理、归纳、提炼,形成了中职学校文化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441”策略,构建了一个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文化体系,为市内市外、省内省外的中职学校及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因此本研究成果适用于中职类及技工类中职学校的文化建设。
五、问题与思考
1.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尚需精准把握
通过对课题的深入思考,课题组感到每个企业或多过少都提炼出自身的特有核心文化:有的突出企业发展,有的强调规模效应,有的看重产品质量,有的偏向员工素养┄┄其侧重点各有千秋,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调整更新。如何把握住现代企业文化的精髓,精准地抓住其核心内涵,尚需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归纳。
2.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的平台、手段显得单一
通过课题的实践,我们感到校企合作的平台不广,学校有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热情不足,多在生产旺季才向学校抛出橄榄枝,且多限于招收员工以应付生产为目的,真心愿意与职业学校联姻开展深度合作的企业不多,客观的现实影响了校企文化的融合。而职业学校将企业文化导入对学生的影响也仅限于利用认识学习、顶岗实习的契机把学生送到企业感受一番,或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或在校园内营造些宣传氛围等,自感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手段偏少。
3.物质文化建设始终在路上
物质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板块,落脚到职业学校文化领域,则直接表现为学校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如何建设与企业生产第一线完全接轨的仿真实训环境,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这恰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改善办学条件成为永恒的话题。
撰稿人:张 敏
审核人:杨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