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3+3”策略
(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富顺县华英实验学校
完 成 人:彭 英 郭 涛 陈先林 陈 葵 甘立军
完成来源: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产生的背景
北大EMBA特聘教授、社会学博士桑郁认为:校园文化应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因此,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围绕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学校文化数字化、数字化科研和活动、数字化生活五大主题,其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完备的文化平台、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校园文化制度化创新三个方面。
如何通过“数字化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即关注新的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与儿童和他们的成长,从教师与儿童文化的角度分析“物”的建设给“人”带来的影响和促进,并研究和探索使“人”与“物”、“物”基础上的“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文化建构。
运用数字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现代化、特色化的必然诉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以期适应数字化时代下的现代教育的需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文化水平,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成果主要内容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亦重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结合,从认识成果、物化成果、操作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探索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应遵循“三建两边一促进”的原则。
1.“三建”即“建网、建库、建队伍”
建网:不断完善网络硬件环境;
建库:不断完善数字资源的分库管理;
建队伍:不断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2.“两边”即“边建设,边应用”
3.“一促进”即“以建设促进应用”
(二)操作成果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了 “3+3+3”操作性成果,即“三网式数字化办公管理方式及应用策略”、“数字化育人三平台建设与应用策略”和初具特色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三模式”。
1.形成了“三网”式数字化办公管理模式及制度促进的应用策略
“三网”即局域网、互联网、G通讯网
(1)基于局域网:学校各部门在信息技术组带领下,与软件公司合作定制开发和设计了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即学校OA办公)极大地方便了校园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华英之家QQ办公群,主要用于传达信息,文件传输等;在校园网站中设立的学校办公OA系统,定制开发和常态运用的“今目标”办公软件。
(3)基于3G通讯网:通过手机飞信、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校讯通,行政管理人员或教师把最新通知及与家长的联系在线群发至手机上,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结合。
2. 形成了以建设“一站”、“二页”、“三台”为主体的“数字化育人三平台”的应用策略。
(1)“一站”——校园门户网站
(2)“二主页”——班级主页、师生主页
(3)“三台”——网络教研平台、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
①网络教研论坛平台:
搭建了教研平台,组织教师们利用各自的零碎时间与同事之间进行网络教研。
策略一:技术攻关,搭建平台。
策略二:教师培训,青蓝共进。
策略三:健全制度,绩效考核。
②校园广播台:
数字广播系统做到了班级教室、办公室全覆盖。每天中午准时播音,时事新闻、校园生活、热点评论等一个个栏目,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贴近生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③校园电视台:
本着“尊重、支持、引导、快乐”的核心理念。校园电视台坚持两周一次的录播和收看制度。同时将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播放、收看纳入学校工作考核。
3.初步形成了初具特色的 “融数字化教学、多元化评价、经典诵读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三模式”。
(1)形成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235和美课堂”教学模式
依赖互联网资源、校园网资源和学校资源库资源,同年级同科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形成了“235和美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了数字化多元自主评价模式
根据需要编制专属师生评价程序,在学校办公系统里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模式。其主要有:基于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模式、基于成绩管理系统的跟踪评价模式等,实施多元化自主评价。
①过程检测占20%
②实操测评占30%
③试卷测评占50%
以上评价,均实时输入数据,系统自然生成。期末,系统自主生成评价结果发放给教师、学生及家长,评价主体也可以在家自行查阅学生平时的在校表现过程情况。
(3)形成了数字化经典诵读管理模式
(三)物化成果
1.建成了“一站、二主页、三平台”校园文化网络系统。
2.编印了反应学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情况的成果集《创现代名校 兴华英大雅》。
3.编写了《沐浴书香 和雅少年》的“和乐德育”校本教材。
三、成果创新点
通过“数字化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即关注新的技术环境中的儿童和他们的成长,从儿童文化的角度分析“物”的建设给“人”带来的影响和促进,并研究和探索使“人”与“物”、“物”基础上的“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文化建构。
四、教育改革取得的效益
(一)发展了学生
1.学生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
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等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优异的表现。学校德育及学生社团活动各具特色,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2.各年级各学科调研成绩独占鳌头
近三年以来,我校成绩在富世中心校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其中两次获富世学区教学质量特等奖,一次一等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3.各项竞赛连创辉煌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一批批基础夯实,习惯良好,个性飞扬,敢于创新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4.学生行为更加规范
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教育与数字化建设应用相结合,促使了学生行为更加规范文明,学生展示活动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二)成就了老师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现在:
1.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
2.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
3.教师能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三)辉煌了学校
1.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获得了较快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2.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扩大,学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对外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五、问题与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参加课题组的成员大多是一线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精力不足,而且大多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有限和科研经验不足,在课题研究的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课题的界定过大,研究的内容过多和研究点过于分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有所不足,研究质量还不够理想,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数量不足;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等。
课题研究努力的方向:努力做到重视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的作用,使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研究的质量更有保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更准确,研究的重点更突出,研究的难度更易突破,研究的效率更高;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性,课题的界定要适当,研究重点要突出,重视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归纳总结,重视论文写作和发表;把构建“数字化校园”或“校园文化”量化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后续研究的课题。
撰稿人:陈 葵
审核人:杨德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