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荣县中学校
完 成 人:荣英华 权敬辉 陈安东 张忠诚 莫武林
成果来源: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一、成果背景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这就需要加强对社会成员进行公民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
然而,我国公民的公民素质总体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学科体系和完整的理论系统,导致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方式落后、计划与实践脱节,学校公民教育的功能被大大削弱,教育效果不容乐观。
面对这一现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公民生活参与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我国教育必须面对且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成果内容
1.认识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公民教育,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公民教育有机结合,为中学生公民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素质培养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引导下,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操作成果
①根据认知规律,有效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②扩展了学生学习和成长资源,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③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策略。
④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信息技术条件,提高了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⑤积极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中学生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
⑥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公民教育新思路,即立足课堂,将公民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
⑦探索总结了中学生公民教育的评价机制雏形,包括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四部分。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是在信息技术大发展,我国公民教育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做出的,将对我国公民教育从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技能和公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价值观。
3.积极探索中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实施原则、方法,为推动学校进行学生公民教育提供经验参考。
4.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评价标准,为评价学校学生公民教育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5.研究预期成果方面,希望针对现有体制的缺陷及某些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等现象,建议在中学分别完成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单独增设公民教育课,并纳入各级评价考核目标管理体系。
四、成果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在教师、学生、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课题研究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原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公民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推动了各班良好班风班貌和校风校纪形成和发展。
五、问题与思考
课题组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课题在全校师生中影响还有待全面提升。为此我们还需坚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还要继续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公民教育网页建设;
2.当好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助手,经常性地对学生展开调查,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公民教育课程,不断提高荣县中学学生的公民素养;
3.争取学校支持,完善网页、微博等建设,确保全校师生随时关注并参与学校公民教育研究活动。
4.充分利用led电子显示屏对学生进行常态化公民教育。
5.将聚集热点活动传承下去,力求每学年在各年级开展2~3次聚集热点主题班会活动。
撰稿人:陈安东
审核人: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