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州历代诗文欣赏》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
完 成 人:钟学惠 申正文 龚卫廉 杨顺康 伍大方
成果来源:自贡市第七届2106年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成果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且,从国家到省市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当地尤其是我们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仍然处于空白。荣县历史悠久,自然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我们创造了充分的校本教材开发条件。
通过课题研究,完成了《荣州历代诗文欣赏》的编辑与应用工作。
二、成果内容
(一)理性认识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主研人员在地方文化涵养、工作业绩和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于是在工作之余,大量涉猎文化历史书籍,尤其是地方文化典籍和各式各样的资料,具备了专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知识的话语权。适当运用课题研究得到的东西于教学实践,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鞭策我们自己对地方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挖掘,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主研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龚卫廉老师全面学习和研究赵熙诗词、散文、戏剧以及书法,各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杨顺康老师对柳倩诗词歌和书法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伍大方老师把自己的课题研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历届学生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均居年级之首,甚至超过荣县中学平行班。
(二)物化成果
编印校本教材《荣州历代诗文欣赏》用于本校语文选修教学。
三、成果特点
1.这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真课题。
本课题在开题之初就决定以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为对象,开发出具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的校本教材。通过四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初衷,从浩瀚的历史文化资料中遴选、解读、实验并最终编写出了《荣州历代诗文欣赏》这本书。
2.学生和课题研究成员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是学生,我们通过课题的实际应用,学生了解了我们的家乡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家乡雄厚而辉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树立了文化自信。比如方言,比如我们的文化名人,我们的千年历史。
其次是研究人员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主研人员掌握了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在当前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今天,掌握了地方文化的话语权,在当前县域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课题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为打造特色校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我们倾力打造的特色校园就是“诗书校园”,而打造的基础就是我们的课题成果以及成果的衍生成果。
4.课题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和应用价值。
四、课题推广
课题成果除已经在校内作为高中语文校本教材推广应用以外,已经在县内外学校、企业、乡镇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主要有:
1.2016年,钟学惠指导县内河口学校、双石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2.2017年11月,钟学惠在自贡22中送教下乡讲座:《赵熙的书法与自贡诗文》(讲稿刊发在《自贡文史》2018年第二期)
3.2016年4月,钟学惠出席首届荣县大佛研究会并作《陆游留给荣州的文化遗产》专题发言。
4.指导绿食佳荣国故事农庄、驰宇盐化、大农和公司等企业文化建设。
5.钟学惠编辑出版《教材中的国学》(合著)一书(2016.12 北京教育出版社ISBN978-7-5522-9234-3),由教育局采购配送县内各校。
6.钟学惠担任《图说荣州》一书文字编辑(2018.12 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978-7-5194-4754-0)。
7.钟学惠应邀担任荣县政协《千年古县 荣县记忆》执行总编并主编包含课题成果的“诗乡翰墨”分册。(即将出版)
8.课题负责人钟学惠参与四川省社科院与县志办共同编纂的四川首部县级通志《荣县通志》,编辑包含课题成果的“艺文”部分。
9.课题主研钟学惠、龚卫廉编辑《刘兼诗评注》(即将出版)。
五、问题与思考
尽管我们课题组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做了许多事情,但基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比较零散。由于我们学校班额一直很大,主研教师工作负担很重,一些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具体实施起来进程缓慢,程度不够。资料搜集方面还没有极尽所能,请教荣州文化研究专家,横向联系兄弟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等工作做得不好。材料的整理和提炼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校本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研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课题实施的总结评估不足。课题推广还有很大的空间。
撰稿人:钟学惠
审稿人:刘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