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高语文活动课的途径研究
(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永安职业中学校
完 成 人:游平、郑子斌、卢治平、余冬梅、马鸿民
成果来源:2009年自贡市沿滩区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全国职校生(特别是西部农村)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普遍厌学,不重视语文学习,不关注语文能力的养成,语文教师也普遍认为难管难教,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职高就业班学生语文能力普遍较低,因此进行“职高语文活动课”教与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成果内容
探索出优化职高语文活动课教学三策略和职高语文活动课三途径。
(一)优化职高语文活动课教学三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给每一位学生以更多的成功体验,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我的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思维变得活跃,培养了实践意识,使学生具有了实践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是激活兴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想象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职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要薄弱一些,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实验教师尤其注重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实验教师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二)职高语文活动课开展三途径
1.改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
(1)分学段(高一、高二、高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2)分学段(高一、高二、高三),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1)由自办手抄报过度到自由组版制作,编辑《班报》、《学习乐园》等刊。
(2)开展各种手工制作,科学小制作活动。积极参加学区的书画展等综合、艺术活动。
(3)每一期的班级板报,分组成出版让学生设计主办。同时提高学校壁报的刊出质量。
(4)开展深入社会、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等。
(5)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种综合性活动。
(6)开展“星级文明生“评比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3.开发职高语文活动课校本课程
执行新课程以来,我们根据课改《纲要》提出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一精神共开发和选用五个校本课程:
(1)星星火炬广播电台
(2)社会调查研究
(3)校内外征文征稿活动
(4)开展语文活动课课堂教学研究
(5)办好家长学校
这五个校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地实施。这些都在于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发展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课题进行研究开发设计。
三、特点或创新点
经过课题组认真研究,探索出了优化职高语文活动课教学三策略和职高语文活动课三途径,为职高语文活动课开展,提高职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可操作办法,具有借鉴意义。
四、成果效果
(一)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获奖人数多。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时,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人数多,普遍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2011年,我校五名学生荣获市级诗歌朗诵比赛(多人组合)一等奖。在2012年的市职高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荣获团体一等奖,这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是一奇迹。这些成绩充分证明,职高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实验教师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职高语文活动教学策略中一些理论问题,形成理论文章,在省、市、区的论文评比中有15篇论文获得等级奖。撰写论文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对课题的研究与推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共举行了48节职高语文活动的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在参加各级比赛中,有11人次获得比赛奖励,其中,游平的楷书《字底》教学活动获得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罗维锋的《广告词设计》教学活动获得全国二等奖。
在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师首先要去尝试这活动中的技巧,这大大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在2009至2012年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比赛获奖人数多。
五、问题与思考
(一)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改变职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教学改革不仅仅在教师这一方面,还需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来共同关注和解决。
(二)农村孩子所受环境教育、家庭教育单一,孩子受教育的经济条件较差,活动所需学具不能满足等等,在实施中学生的表现力和教师引导能力、组织能力不能够形成默契,给课题研究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撰稿人:马鸿民
审核人:刘建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