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前双向准备策略
自贡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大安区凤凰学校
完 成 人:陈文邦 王诗琴 杨会容 舒闻渊 陈礼慧
成果来源:《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前准备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于2011年2月被批准为自贡市教育局科研课题立项项目,文号:自教函【2011】29号,编号:1011。此课题由大安区凤凰学校初中语文组承担实验任务,市教科所和区教科室负责课题的指导和管理。课题于2014年10月结题,经课题组提炼形成成果,参加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评选荣获三等奖。
一、成果背景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一文中谈到:“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叶老还有更为直接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学生能够形成良好预习习惯,进行有效的课前准备,那么对教师创建的高效课堂具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㈠时代发展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创新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再加上过重的课外负担,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将传统的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用教材作为媒介进行教学。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然教学观念在转变,但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前几乎不做准备,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被动地听课,没有重点地听课,也就很难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认为重视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必须要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做到有备而来,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语文教学
调整好课前准备与高效课堂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性,课前准备也是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二者的关系不可分割。教师作为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在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教师成长的道路应当是向着成为研究教育、创造教育的主体发展,所以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㈢学生发展逼迫语文教育优化更新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
课前准备是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下一次学习的基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新组合、构建,形成可持续学习的,不断的重复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学生在观察与思考过程中学习知识,加深理解,不断产生新知识,形成新的能力。
㈣纵观我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还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弊端:
⒈ 教师准备盲从
对教材的挖掘不够;对学生认识和分析不到位;课前对学生预习指导不够具体,导致课堂教学的盲从与低效。
⒉ 学生准备工作不充分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想意识不到位,辅助预习的资源有限,对预习中的拓展受限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和学习的盲目状态。
从以上现状来看,目前存在这些问题与我们提倡的语文高效课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或矛盾,要想高质、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课外工夫少不了,因此强化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在关注高效课堂教学的大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前准备有效性的研究”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这对于提高课堂质量工程、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前准备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于2011年2月被批准为自贡市教育局科研课题立项项目,课题由大安区凤凰学校初中语文组承担实验任务,课题研究期间,学校充分给予了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二、成果内容
㈠认识成果
经过实验提炼,形成了在初中语文课前准备过程中“师生默契合作,共提语文素养,助推书香叫停良性发展”的认识成果。
㈡操作成果
截止2014年8月,我校开展了三年半的课题研究。在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过程中,形成了较有实效课前准备的双线准备策略。即“一熟二找三思考”学生准备策略;“一阅二谈三调整”教师准备策略。
一熟二找三思考:一熟,熟课本;二找,在阅读卡的引导下找答案、找资料;三思考,通过认真思考质疑;
一阅二谈三调整:一阅,批阅预习卡;二谈,与学生交流更为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三调整,调整上课方案。
每节课都双线并进,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还课堂给学生。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1.学生准备模式
⑴学生熟读课本:师至少两天前布置熟读任务。熟读要求:现代文至少3遍(一遍读给家长听,两遍读给学习组长听,家长、组长签字认可);古文、诗词要求背诵,给家长背一遍,给组长背一遍,求家长签字认可。
⑵完成预习卡,寻找与课本相关的资料或背景材料。
⑶通过认真思考,在预习卡问题栏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倡同学间交流。
2.教师准备模式
⑴教师提前一天批阅预习卡,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尤其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⑵找好中差三类学生各一至二名,交流预习内容,掌握更准确的学生准备情况。
⑶结合以上情况,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㈢物化成果
⒈《论文集》《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各阶段计划总结
2.关于课前准备的各项制度、激励措施;
3.课题组活动记录;
4.教师研究论文、案例反思、典型教案专辑
5.教师论文发表、获奖;
6.教师自制课件包;
7.阅读教学各类预习卡
8.各种活动剪影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截止2014年8月,我校开展了三年半的课题研究。在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炼过程中,形成了较有实效课前准备的双线准备策略。即“一熟二找三思考”学生准备策略;“一阅二谈三调整”教师准备策略。
一熟二找三思考:一熟,熟课本;二找,在阅读卡的引导下找答案、找资料;三思考,通过认真思考质疑;
一阅二调三引导:一阅,批阅预习卡;二谈,与学生交流更为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三调整,调整上课方案。
每节课都双线并进,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还课堂给学生。
四、成果效果
㈠成果实效
1.制定《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课题检测报告》、各阶段计划总结等;
2.优化了课堂结构;
3.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推了书香校园的形成。
4.教师、学生默契合作得以形成;
5.助推书香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6.学生学习方式明显改善,
7.师生语文素养明显提升;
8.师生论文、习作发表、获奖60于篇次;
9.出刊《教学花絮》4期,出刊教师文集《教师教育专刊》;
10.“双线准备模式”常态化;
11.形成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前准备策略;
12.收集了各类活动剪影。
㈡成果推广情况
2013年9月,“课前准备双向策略”扩展推广到学校初中部各学科效果良好,小学部高段语文教学也正在尝试推广;2014年10月“双向准备策略”在大安区城市近郊片区课改会上作交流; 2015年3月,“双向准备策略”在区进修校主持下在城市近郊片区开始推广。课题组多篇论文在省市发表或等级奖。
五、问题与思考
有了收获也就有了困惑和不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认为只有写的作业才是作业,课前预习作业就是没有作业,他们的课前准备效果很低;而能力强的同学则已达到了读熟、读懂的程度,查阅了很多资料,课堂上表现活跃。这样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现象。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既有学生本人,又有家长,同桌和教师的参与。但是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一个逐个检查预习情况,评价难以落到实处,效果不够理想。
总之,有效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但如何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从而真正达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面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达到最优化,让精彩的教学活动从课前准备开始!
撰稿人:舒闻渊
审核人:王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