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
(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富顺县富世镇城西小学校
完 成 人:明星斗 朱礼飞 张关琴 曾祥聪 宋维先
成果来源:2012年度富顺县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在新一轮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我校数学作业设计存在“层次不够明显、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主体不够突出、评价不够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高段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通过研究,改变了我校老师机械布置教材习题、同步练习的现状,改变了学生讨厌、甚至逃避做数学作业的现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成果内容
(一)理性认识成果
1.“以人为本”是作业有效设计的理论基础
“以学定教、以学定研、以学定练”,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挖掘学生数学潜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学生才能实现由想学、会学到善学、乐学的良性循环。
2. “六性原则”是作业有效设计的实践保障
作业设计要注意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业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业设计要注意开放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业设计要注意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业设计要注意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自主性,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3.“四化策略”是作业有效设计的评价指南
(1)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三个参与”
在作业评价中,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督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
(2)评价内容多元化,关注“三个方面”
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关注对思考过程与解题策略领悟情况的评价,关注对作业态度与作业习惯呈现情况的评价。
(3)评价形式多元化,坚持“三个结合”
在评价形式上,坚持把分项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4)评价过程动态化,强调“三个转变”
在评价过程上,强调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由纠错型评价向欣赏型评价转变,由针对个体评价向针对合作小组评价转变。尝试一题多评、延迟评价,商议评价等策略,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二)“3 4 5”实践操作成果
1.“三案·四环·五步”法
“三案”——“预习案、探究案、拓展案”,三种案例。
“四环”——“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合作交流——阶段小结、自我检测——课后延伸、拓展应用”四个基本环节。
“五步”——“研究文本——设计案例——实践案例——完善案例——推广案例”的五步研究流程。
2.“三案”的设计
(1)预习案: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温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观察相关的生活现象,了解本节课最基础的知识,发现问题,创设情境,为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探究案: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拓展案: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作业设计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三案”的使用
(1)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2)发挥两个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时间分配参考:课内(探究)10分,课外(预习、拓展)20分。
(4)每周整理作业,归类装订成册《课时30分》。
4.“数学文化”的自主建构方式
(1)举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2)编制、评比数学文化小报;(3)举行“数学史话”抢答活动;(4)推介七巧板、24点、九连环、孔明锁等传统智力游戏;(5)应用习网资源,创建班级平台,共享数学文化;(6)将我校儒雅文化、“和乐教育”渗入数学文化,形成小学数学文化汇编《数学文化之旅》。
5.“单元检测”的自主设计步骤
(1)梳理知识点、常考点;(2)确定题型、分值;(3)在教科书和同步练习册上筛选、改编试题;(4)精心设计、工整抄写,制成试卷;(5)组内循环,一人解答,一人批改;(6)组内互评,全班展示,共享资源。
(三)物化成果
作业设计《课时30分》一册、《教师论文集》一册,汇报课VCD光盘一张,课外读本《数学文化之旅》一册,微型课题两个。
三、成果特点
“三案”作业设计《课时30分》秉承“以学定练,同案协构”的设计理念和半小时作业设计理念,采用“研究文本——设计案例——实践案例——完善案例——推广案例”的五步研究流程,将小学高段数学作业分为预习案、探究案、拓展案三种案例,分别就基础题、巩固题、提高题进行设计,供学生课前、课时、课后使用。“三案”作业设计《课时30分》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合作交流——阶段小结、自我检测——课后延伸、拓展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四、成果效果
(一)学生效果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了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作业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学生从机械、枯燥、被动的作业状况中解脱出来,作业完成的量和质有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日益增强。激发了学习兴趣,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成绩。
内容多元的作业,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12-2013年度“星月杯生活数学创新设计”活动中,实验班21人次获奖,2013-2014年度“星月杯生活数学创新设计”活动中,实验班25人次获奖。2012-2013年度星月杯数学计算比赛中实验班五(5)班、六(3)班获一等奖,五(3)、(4)班获二等奖,2013-2014年度星月杯数学计算比赛中实验班六(1)、六(3)班获二等奖,六(5)班获一等奖。
(二)教师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更新了作业设计理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掌握了作业设计的基本方法、策略,改变了作业设计模式,提高了作业设计水平。作业多元设计、多元评价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两年来,教师论文、案列获国家级奖2篇,获省级奖6篇,获市级奖10篇,获县级奖近20篇。三位教师在参加市、县的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参研教师撰写的《创新复习法》《数学素养的内涵》在《四川教育》上发表。四名教师成长为市骨干教师。
(三)学校效果
课题研究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教改氛围,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的进程,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布置、批改、评价作业,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累了经验。在家长心中,城西小学真正是孩子们成长的“星月摇篮”。
五、问题与思考
针对后二分之一学生的有效分层作业和有效分层评价是我们今后课题研究中需要进一步重视的;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作业有效设计之中,张扬个性、展示能力,共享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是我们今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三案·四环·五步”作业设计模式,形成我校数学作业的特色,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日常教学实践之中,是我们今后课题研究努力的方向。
撰稿人:明星斗
审稿人:赵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