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自贡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自贡市牛佛中学校
完 成 人:陈位富 邱邦龙 宋仕明 江德华 王长青
成果来源:本课题成果源于2011年2月22日被自贡市教育局批准立项的课题项目。文号:自教函[2011]29号,编号:1016。课题项目于2011年5月25日开题。研究周期3年,于2014年11月完成研究任务,圆满结题。
一、成果背景
(一)农村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1.传统课堂教学习惯的影响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言堂”、“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现象。
2.教师素质影响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调查发现,有些农村中学的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还是由七、八年级的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兼任的现象。
3.学科所受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思想品德学科升学所占分值较低,教学时学生对本门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心不在焉。
4.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手段通常是围绕学生考试成绩展开的,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学习方式而言是“怎么考,就怎么学”,而对教师教学而言,则是“考什么,就教什么”。
(二)成果主要解决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建设与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其道
教师通过观察、交谈、谈心、访问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上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生动有趣,助推教与学方试的逐步改进。
2.课堂教与学三个维度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化,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化,必须通过课堂来体现。备课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二、成果内容
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实践,总结出了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二二四”策略,即:以两个条件为前提,两种课型为基础,四大环节为核心。
(一)认识成果
我们对本课题研究获得的感悟是: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环节前牵后连,四环节相互融合。
(二)操作成果
1.以两个条件为前提
(1)师生和谐关系的建设与维护,通过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效率
教师通过观察、交谈、谈心、访问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生动有趣,助推教与学方式的逐步改进,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双主体作用。
(2)课程资源的合理筛选与运用,通过激趣提高效率
以课标为根本,教材内容为基础,学生生活视野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科学地筛选整合课内外课程资源,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以两种课型为基础
(1)新课。新课是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操作环节是:

注:“导”是指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关注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复习课。复习课首先要弄清楚复习目标和内容,操作环节是:

注:复习课的操作环节不是局限于一节课完成, 而是一节课以上才能完成;“改”是指课后批阅练习。
3.四大环节为核心
(1)学,指自主学习,即:新课自主学习,复习课自主复习。该环节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学生合作为辅,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2)讲,指课堂讲解,包括教师讲解(教师讲解践行“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讲解;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讲解强化“三种意识”。①课标意识,即明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不要拔高要求,贯彻执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②教材意识,即依靠教材,合理、科学地整合课程资源,不要依赖教辅。③目标意识,即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合理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
(3)练,指课堂练习及课中训练。是落实学习目标,检验学习效果,及时练习及时问答的有效手段。
(4)评,指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在讨论、交流、探究等活动中学生对学生观点的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它既指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判,又指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评讲。
(三)物化成果
课题组在探索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课题组教师通过市、区教研平台,多次展示了研究课、公开课,形成了课题组《集体备课新课教案》、《集体备课练习集》、《典型教案》。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成果特点
1.简便适用,效果明显。
2.四环节相互融合。“学、讲、练、评”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融合。
(二)成果创新点
1. 将课堂改革、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有机整合为课堂教学四大环节, 形成了初中思品学科新的课堂形态。
2.两种课型的环节相统一。本课题研究了初中思品复习课和新课的特点, 总结出各自遵循的环节,既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
3.不同课型,生成不同份量的同一环节。经过研究两种课型交叉环节内容的不同,生成了份量不同的同一环节。
4.四大环节既独立又融合。四大环节相对独立,相互融合,有别于以往两种课型课堂教学环节独立成块,条块分割,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
四、成果效果
成果已产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基本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通过合理筛选运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
2.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种学习方式。既有个体自主学习,又有组内讨论学习,还有组间交流碰撞。
(二)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实现了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相结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近三年来课题组教师报送的教学论文到省、市教科所参加思想品德(政治)优秀论文评选,获省一等奖2篇、省二等奖2篇,获市一等奖2篇,市二等奖2篇,在省级内刊发表4篇。
(三)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科研兴校
课题研究使我校的初中教学质量逐年在提高;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创新;助推了学校课改。
(四)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013年、2014年在本地域内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先后到我校课题试验班级观课学习, 为4所学校在初2015届、初2016届中推广和应用本课题成果打下了基础. 2014年11月结题后,其它区县教研室、我市三所初中名校的思想品德教师先后到校观摩交流课堂教学,课题实施的策略深受好评。
五、问题与思考
(一)中小学在教学、行为习惯、学法、课程改革等方面缺乏有效衍接,给七年级的实践带来了很大压力,客观上影响了课题的成效。
(二)因家庭教育的问题, 基础差, 行为习惯差的部分学生,目前不能完全适应“学、讲、练、评”课堂学习环节,在考试成绩上还有低差生。
(三)因教师个体因素,课题组教师之间,课题成果的运用有一定差距。
(四)课题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撰稿人:江德华
审核人:陈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