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艺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富顺县华英实验学校
完 成 人:甘小梅 陈先林 易 梅 蒋万芬 黄蜀南
成果来源:富顺县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产生的背景
社会在发展,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和中心内容,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然而,从我们调查来看,学生普遍审美素质不理想,艺术感受力也较低。只有尽快改变教学现状,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此课题的开展,就是旨在通过学校多种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丰富学生艺术知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在美的导向下达到以美启智,以美载德,以美健体,以美育人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艺教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进行艺术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
2.把握“四项”原则,是培养小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保障。
(1)因材施教原则
(2)兴趣性原则
(3)融合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3.培养小学生艺术素质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抓手。
(二)操作成果
通过全体实验教师的实践、反思和积累,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华英特色的 “一二三四”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操作策略和 “六途径”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模式。
1.“一二三四”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操作策略
(1)“一”即确立一个观念
确立了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观念,明确小学艺术教育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充分发挥小学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功能。
(2)“二”即做好两个保障
①教师队伍的保障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关键。我们通过加强学习、强化培训、引进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已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②硬件建设的保障
艺术教育手段现代化是完成本课题的物质基础。我们筹措资金,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使艺术教育设施齐全、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使用合理、高效。
(3)“三”即处理好三个关系
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战场,在校内提高质量的同时,开发了社会、家庭艺术资源,协同社会、家庭与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合作力。
②艺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做好了艺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特别是美术学科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几年来,多幅学生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成果奖。
③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传授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注重学生的艺术特长,加强艺术尖子的培养,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以提高促普及。
(4)实施四种课程
①艺术学科课程
围绕培养目标对音乐、美术的课程结构、内容、手段、方法和评估进行整体性改革,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②艺术活动课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特长活动,如声乐、器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培养其个性。
③艺术实践课程
引导学生在外出写生、摄影、参观、编排课本剧、演出等社会实践中,强化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④艺术隐性课程
美化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开发环境课程,促进育人功能。
2.“六途径” 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模式
“六途径”即 “制度保证、环境熏陶、展示激励、课内外结合、主题艺术节检验、活动促发展”。
(1)制度保证
即健全规范有序的学校艺术教育制度,构建与新课程相应的“审美教育”学校制度文化。
(2)环境熏陶
即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定了“以美悦情”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策略,各班改变教室内的传统布局,让学习环境洋溢艺术文化创作的灵性,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校园景点启智,让每一个学生进入校园都能得到美的感受。
(3)展示激励
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学校的橱窗中、走廊上、展板内陈列的全是学生的作品。利用“自选强项评价、成长档案评价、展览展示评价、无等级评价”等学科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4)课堂与课外为主阵地
①立足课堂,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出了一条“一开三动”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即“注意开发教学资源,挖掘教学内容;教学中强调设置情景,让学生生动地学;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注重创设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②注重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以选修课为阵地,自主学习发展特长;以课外活动为依托,拓展艺术教育渠道。
为此,制定了四大策略,即 “树立一个宗旨、处理两个关系、遵循三个原则、构建四个活动系列”。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搞拓宽,潜能大开发”的宗旨;处理好普及与提高、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自主性原则,二是实践性原则,三是创造性原则;
构建四个活动系列:一是自然艺术欣赏系列,欣赏大自然、再现大自然的美。二是社会服务系列,参与公益事业的宣传活动,为社会服务。三是我校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汇报,一次艺术节,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四是活动文化系列,举办了各种艺术展示评选活动,还将艺术教育与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主题艺术节”检验
即以一年一度的“主题艺术节”为舞台,展示艺术特长。每年六月都会以一定内容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艺术展示活动。通过环创评比、文艺汇演、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校园艺术节吉祥物设计大赛、合唱、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检验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格调,发展了学生的艺术特长。
(6)活动促发展
即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在活动中展示,在展示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产生兴趣和动力,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共同发展。
(三)物化成果
1.制定并完善了“六一艺术节主题活动方案”“学生艺术学科多元化评价方案”“社团选修课活动方案制度” “学生成长档案”等。
2.制作了艺术教育一部专题片《倾听花开的声音》,校歌《我爱你、美丽的华英》。
3.收集成册参加各级比赛获奖的科幻画作品;录播了获奖合唱、舞蹈、器乐节目光盘若干。
三、成果的创新点及价值
本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化的艺术内容,构建艺术教学与学生经验紧密结合的共同体。由开展班级音乐、美术兴趣活动向开展班级艺术特色活动推进;由开展美术、音乐特色项目向全方位地构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推进;在艺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人文精神,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最终建立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制度。
四、成果产生的效益
(一)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和审美意识,提升了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对艺术感悟能力和创作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学生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学生艺术节比赛,共40人次获一、二、三等奖;课本剧《鸡毛信》获省艺术节展演一等奖;参加县风采大赛,共400余人次获奖。
(二)促进了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已经形成
2.教师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成果喜人。教师撰写的艺术教育论文获国家论文评选一等奖,参研教师共有二十余篇论文获各级等级奖,每位参研教师每年均获富顺县青少年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
(三)形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学校初步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营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被评为“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连续几年被评为“县风采大赛先进集体”。学校先后接待市县各级领导、教师到校观摩学习、研讨。成为了县艺术教育窗口学校。
五、问题与思考
教学方法的个体差异性,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艺术教育活动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偏高,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因此不能达到全面参与、深度参与。
撰稿人:黄蜀南
审核人:杨德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