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实训教学“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完 成 人:曹存学、杨仕远、李林、黄旭、陈文川
成果来源:2008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本课题结合农村中职校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际,以提升学生技能、素养为目的,借助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平台,以“走出去”“引进来”为研究点,师生共同参与,对学校的技术优势和工厂的设备优势整合的一种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一)解决“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二)解决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的需要
(三)解决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下滑的需要
(四)解决中小型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
(五)我校的区位优势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二、成果内容
(一)探索出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安排
1.第一学期,整周实训3周,车工、钳工、焊工各1周。
2.第二学期,整周实训6周,车工、钳工、焊工各2周。
3.第三学期,整周实训7周,车工、钳工、焊工各2周,数控1周。
4.第四学期,1-4周全年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强化提高实训。第五周等级鉴定,第6-14周校外企业临界实训。第15周实训总结,毕业考试。第16周就业培训,并精选15名学生学习二氧化碳保护焊,17-18周就业安置。
(二)形成了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课上课流程
实训前,整队集合—清点人数—宣誓—班前会,教师讲安全,介绍实训内容,操作要求—学生实训—清理设施设备,归还工量具—班后会—违纪学生处理
(三)成功推进实训项目教学法
课题组把各工种实训内容分解到项目中,以项目推进实训教学。每个项目实训前,指导教师均要分析工艺流程、重点、难点、注意点、涉及到知识点。特别是借鉴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融理论知识于实训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点逐一强调讲解,对专业理论知识作了必要的复习、巩固、补充。
(四)培养复合型技术工人656名
(五)成功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了一定实训管理经验
课题组成功解决了临界实训前,学生不能全部在学校里的合作企业轮岗一遍、学生在校内企业轮岗实训、校外企业临界实训的管理与安全、轮岗实训的学生在轮岗实训间的学习、校内合作企业管理不规范、生产不景气、校内合作企业不诚信、学生在校内合作企业轮岗实训期间,产生废品、毕业考试、公共基础课与实训课的矛盾、焊工耗材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了一实训管理经验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工学交替的机制更灵活,场所由远及近或由企业转向学校。
(二)管理难度大幅度降低,且有利于实施德育。
(三)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减轻。
(四)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五)实训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学校、学生、企业实现“三赢”,学校解决了学生实训的问题,企业获得了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技术工人,而学生则掌握了实践经验,增加了就业机会。
四、成果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我校学生技能普遍提升,职业素养逐步养成,更加适应企业需求,部分毕业生已展露头角。
(二)提高了教师教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增强。
(三)促进了学校发展。学校转变办学理念,推动学校改革,增加了硬件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办学成本节约49万元。
(四)获得了社会良好反响。成功引进5家企业到学校,实现办学“三赢”。
五、问题与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较浅层次的合作,校企双方(临界实训)没有明显的约束力,企业没有真正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校企合作应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组织,明确政府、企业或行业、学校的职责。同时,政府应给企业或行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鉴于此,我校也在积极探索,拓展,比如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与成都幻维数码公司的合作就加强了,企业参与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开发、班级建设、实训就业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市场的影响,这必然影响到与学校的合作
我校引进的五个企业,一段时间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今只有一个企业还在学校生产,2012年下半年由于自贡机械行业不景气,企业的影响尤其严重。
撰稿人:黄 旭
审核人:杨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