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体验的实践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流井区育英小学校
完 成 人:熊春平 聂培英 舒林 冯云霞 谢永红
成果来源:2011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 研究的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对学生真实生命需求的关注,进而无法建立以学生主体参与、全面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二) 课题问题的提出
如何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效果,促成儿童基本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我们认为,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会,使孩子们的道德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才是最有效果的。所以我们提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体验方法的研究。
(三)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环节的研究在各科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广大教师也非常重视亲历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课程,没有可以借鉴的活动方案来教学,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意在探索出一套适合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体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操作成果
1.游戏体验
定义:围绕体验目标,创设各种生动有趣健康向上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游戏(比如吹气球、猜谜语、搭积木等游戏),激发学生参与体验。
案例:上《规则在哪里》一课,冯云霞老师一开课就采用游戏体验的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吹气球比赛的游戏作为切入点,故意安排两个比赛的小组人数不同,气球大小不同等不公平因素,导致学生们对比赛结果表示质疑。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无规则的混乱到有规则的公平、合理的体验活动,了解了规则存在的意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就润物细无声地建立了。
2.情境体验
定义: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巧妙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入情入境,丰富自己的体验。
案例:上《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熊春平老师,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广告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夜深人静了,对着一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奶奶此时此刻的心情是那么失落和矛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老人的心思。
3.换位体验
定义:让学生主体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变为现实的客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案例:课题参研罗燕老师上《伸出爱的手》一课,请全班同学试着用一只手把外衣脱下来,平时怎么脱衣服就怎么脱。请全班同学再试着用两只手把外衣脱下来,平时怎么脱衣服就怎么脱。大家说一说,用一只手脱衣服是怎样脱的,用两只手脱衣服又是怎样脱的呢?你感觉怎么样?(脱衣服特别困难)对于正常人易如反掌的事残疾人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从换位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们深刻地体验到了残疾人的艰辛与困难,从而产生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学会关爱残疾人。
4.心理体验
定义: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比、心理换位思考等方式,心理上亲历某件事,激发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体验。
案例:冯云霞老师上《读懂爸爸***心》一课,活动中,教师通过让每位孩子认真阅读课前自己家长写的一封信,孩子们从饱含着真情的信中读懂了父母的心里话,从内心深处明白了家长的苦心,从而懂得了要理解、关爱父母。
5.互动体验
定义:根据体验目标的需要,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有意识地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以4——8人为一小组开展体验活动。
案例:侯燕老师上《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学生4人一组,设计一个合格的薯片的包装袋,让消费者买的时候放心。通过合作设计制作薯片的包装袋,学生学到了包装袋上的学问,从而学会了要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三、成果创新点
本课题是自贡首个品德与社会课题学科方面的研究。
四、成果效果
1.成果推广。自流井区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中,冯云霞老师奉献了一节精彩的展示课《规则在哪里》,侯燕老师奉献了一节精彩的展示课《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获得各兄弟学校品德与社会学科带头人的一致好评。
2.课题研究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真正改变了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五、问题与思考
由于实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地区的条件限制以及教师知识水平,阅历、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有限,在课题研究实施中存在着教育理论水平差异、教学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没有现成的活动方案可以借鉴,所以课堂有效体验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摸索、总结。
撰稿人:熊春平
审核人:陈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