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实践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贡井区五宝小学校
完 成 人:万学文 钟俊 童海波 曹华贵 杨秀辉
成果来源:2009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课堂效益问题成为当下农村小学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我校确立《农村小学提高课堂效益的实践研究》为中心课题,研究课堂效益问题源于我校面临的实际状况:我校是一所由三所薄弱学校逐渐合并的教学质量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在合并时课堂效益问题即凸显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其中导致课堂效益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改革意识淡薄
我校是地处边远山区的一所农村小学,目前有在职教职工69人,其中教师62人,平均年龄46岁,50岁以上教职工3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2%,教师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改革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普遍崇尚“满堂灌”“填鸭式”甚至“放羊式”依赖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课堂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低下,这也是制约我校提升办学水平的症结所在。
2.教师理论水平低,难迈新旧观念门槛
目前,我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民师转正、顶替父辈岗位、中师分配,其中前两者占教师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类教师群体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类教师群体很少接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教育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致使课堂效益观念不强,教学设计注重老师的“教”,淡化了学生的“学”,教法上多为“满堂灌”,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较普遍。还有部分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没有认真钻研新课标,不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认为新课标是“剥夺”了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胡闹”,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班级管理,这些有着领头作用的教师还是按老一套上课,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师对课改的正确认识。
(二)解决农村小学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树立改革意识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组建各种学习平台,各种激励措施,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和教学论文,集体研讨设计新课程理念教案,开展新理念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等,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正确认识新课改理念,树立教育改革意识。
(三)解决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
通过研究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填鸭式”的低效教学,促进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观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性成果
1.农村小学提高课堂效益实践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教师创造了外出培训开阔视野、读书交流、能力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不由自主参与到课改之中,对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接纳课改新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2.农村小学提高课堂效益实践研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高效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高效课堂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最优化,它既涉及到课前的精心准备,又涉及到课后的深刻反思。研究教师必须在课内与课外都下足功夫,在动态化研究中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课堂高效。
(二)操作成果:即“二三五”模式
1. “二”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基本做法
(1)搭建学习平台——丰富教学理论
①读书平台:提供学习机会,学校订阅了《教育导报》《四川教育》《教育科学论坛》《中国教育》等多种教育报刊,学校图书室采购了有关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修身、学科教学课程标准等教育理论书籍500余册,设立教师集中学习阅览室一间。保障学习有效果,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汇报展示,每期进行一次读书心得、教学论文评比。
②外出培训平台:开阔教师视野,给教师创造外出培训机会,保证每位教师至少每学期有一次到当地名校学习的机会,要求教师学习返校后上汇报课进行实践。
③工会平台:交流互动,共同成长,学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教师基本功培训、竞赛、赛课、读书展示、外出观摩等,借助工会服务教学。
(2)教后互动交流——在反思中提升教学技能
学校每学期制定集体研究活动计划,分年级组织实施教学研讨活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反思交流制度、、集体研讨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进行约束,并根据各项制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级等,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主动参与。
2.“三”是课堂教学三原则
(1)先学后讲的原则
每堂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前10分钟自主交流,然后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点拨和讲解,充分体现讲解精简,突出知识要点,难点,易错点的原则;教学重难点适当分解,首先突破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再归纳解决小问题的方法途径,最后点拨突破难点的原则。让学生在互动中慢慢理解,自然消化。
(2)练习分层的原则
确保练习分为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的原则,让同堂作业适合于全体学生。基础练习全体学生巩固基础,提高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做到每堂练习面向全体学生。还要确保练习精简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3)情景教学的原则
教学中充分融入故事、音乐、幻灯、实物等直观教具,营造贴近生活的师生互动情景,确保学生课堂上有事可做,事事能做,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原则。
3.“五”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五个基本环节”
(1)“创设情景,激活内驱”
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材料、电子设备、形象的语言、肢体的运用等营造教学情景,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学习研究的情景,推出与教材有关且具有启发性、发散性的学习研究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唤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愿望,教给学生自学教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明确具体的学习研究目标要求。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目标、学有方法,想学会学,一开始就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中来,为高效课堂开好头。
(2)“自主感悟,合作习得”
首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感知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思维碰撞中获得认同感或受到启发,从而自我修正,发展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观点,或发现自己的困惑点、疑点。
(3)“巧设问题,相机引导”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教师进行整合重组,然后提供资料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启迪思维,诱发学生深入分析,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4)“要点检测,当堂过关”
每堂课围绕所学知识开展训练,设计检测练习,检查学习效果,发现问题立即跟进训练,做到让全体学生基本知识当堂过关。
(5)“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为拓展学生思维,设计开放性、思维型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灵活开放式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巩固学到的知识,运用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创新的能力。
(三)物化成果
1.促进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集。
2.提高课堂效益教学论文集。
3.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集。
4.优秀课例、反思集。
5.分层练习册。
三、成果特点
(一)探索出一套促进教师成长的培养方法——搭建学习平台、反思交流法。
(二)探索出适合农村地区的高效课堂教学环节
“情景导入,激活内驱” 、“自主感悟,合作习得” 、“巧设问题,相机引导”
“要点检测,当堂过关” 、“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三)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师生角色得以转变。
四、成果效果
1.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转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培训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其次,提升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题研究不但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学会主动参与,积极融入课堂,大胆表现充满自信。
五、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变的程度还不够,部分类型的课堂缺乏创新。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少数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改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3.五个教学基本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课型特点因势利导,死搬套用反而适得其反。
撰稿人:曹华贵
审核人:万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