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自贡市优秀教学成果 >> 第六届(2014年) >> 浏览文章

青少年业余女足“三心”心理训练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4年09月3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青少年业余女足“三心”心理训练的策略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自贡市江姐中学

完 成  人:罗  俊、李吉先、郑跃祥、田大友、冯 涛

成果来源:2009年自贡市教育科研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的原因

1.源于我校女子运动员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心理问题的思考

我校于2003年开展女子运动训练以来,至今已有13年的训练历程,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经过细致的观察感觉到中学女子运动员与中学男子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明显的体质和心理方面的不同,我校教练、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经过共同分析和研究,运动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校女子运动员向更高竞技水平的发挥,经过长期研究,形成了现在的成果。

2.源于我校青少年业余女足一脉相承的运动心理课题研究

基于上述问题,在2009年,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青少年业余女足心理训练的“三心”策略》。虽然研究的范围比较小,但各个方面的探讨针对性相对较强。2012年,经过了大约四年半的探索,创建了一系列的女足队员“运动+心理”的训练模式,成功结题,此课题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果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对中学女子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认识问题。

成果的实施提高了我校女子运动员、教练及家长对运动训练的认识,大家能普遍认知到中学女子运动员心理训练应融合于常态实训和竞技比赛中,才能使其综合成长。

2.解决了中学女子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问题。

成果的实施开启了中学女子运动员运动与心理双结合的模式,创新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中学女子运动员出现在运动心理问题。

3.解决了中学女子运动员在后续发展上的问题。

成果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女子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校女子运动员不仅专业技能强,而且高考升学率高,女子运动员毕业之后,后续发展动力十足。

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是提高中学女子运动员身心素质的战略引擎。

体育运动训练绝非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方式,特别是针对中学女子运动员特殊的身体状态而言,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训练行为,用心理培训引领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学女子运动员身心素质具有战略意义。

2.创设运动心理训练模式是提高中学女子运动员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

单纯的体育运动训练对提高中学女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来说,其作用是有限的,并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中学女子运动员的综合成长。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丰富了训练方式,是提高中学女子运动员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

3.实践探索的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驱力。

我校在中学女子运动训练中做出的积极探索,对基层体育业余训练的开展和提高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在“文化心智、心理品质、运动体质” 三结合的方针指引下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将教育融于实践体验中,证明了实践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操作成果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有效果的适合中学女子运动员这个特定对象的“四三”心理训练操作成果,即“三原则”、“ 三方法”、“ 三环节”、 “三强化”。

1.三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心理训练要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普遍到特殊的原则,对中学女子运动员心理的干预也要从使用单一的方法过渡到使用多条途径相结合的方法上来。

(2)动态探究原则:运动心理训练的效果具有不稳定性、反复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运动心理训练时要坚持动态探究原则,反复地用特定的心理训练方法来探索并分析队员的心理变化,不断地去巩固之前心理训练的成果。

(3)因材施训原则:要科学地去对待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要把握好队员普遍的心理特征,同时要重视队员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训。

2.三方法

(1)结合法:探寻中学女子运动员运动训练和运动心理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双模式之间的结合点,使其增加结合的紧密度,追求其高度统一,共同起效。

(2)干预法:在训练中,教练员根据训练计划和队员心理等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模拟训练,使心理专项训练和队员的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提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队员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困扰和个别队员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干预和指导,使我们的运动心理训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全方位开展。

(3)反馈法:反馈的主体是队员,每月月末队员内部要召开思想总结会议,教练员要求队员定期书写训练的总结,这样教练员就可以通过队员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等反馈方式,进一步了解队员的心理变化,从反馈中去修正训练计划和训练的方法。

3.三环节

(1)探心。即在《运动心理学》、《女性生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从多条途径着手调查探索我校女子运动员在训练进程中存在的心理品质问题,并以此确定我们课题小组在心理训练中的主攻课题方向的环节。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队员进行动态的心理分析:

访谈摸底、测量探究、文案剖析。

(2)析心。即在动态而系统地收集到队员的基本资料的前提下,由课题小组的成员定期对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调查结果,并研究定制符合我校女子运动员实际生理及心理情况的训练计划的环节。

在经过孜孜不断的探求之后,我们课题小组在《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著作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适合分析中学女子运动员心理品质的方法。

①统计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属于研究对象的女子运动员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解读和数据统计,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的结论。

②比较分析: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学女子运动员的成长,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在经过心理训练的介入和干预后,队员的心理品质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及表现,将队员前后的同一心理品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问题。

③案例分析:对某个队员或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某种心里表象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找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形成原因的方法。

(3)解心。即在通过科学的分析法得到分析结果的前提下,借鉴《运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建立具有特色的中学女子运动员心理训练模式,通过谈心、专题辅导、心理咨询、针对性运动训练等方式,对女子运动员心理起到良性干预的环节。

课题小组成员创设“运动+心理”训练模式思维导图,并以此为依据拟定了两大运动心理训练模式。

①常态训练模式:自信心的运动心理训练模式、注意力的运动心理训练模式、意志力的运动心理训练模式。

②比赛训练模式

在正式的比赛来临时,队员因受赛事的影响而暴露出来的突发性的心理问题,例如赛前的紧张,赛中自信心的丧失,赛后失败的沮丧等,课题小组在多次的比赛经验中总结并归纳出了一些方法,创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模式,该系列模式分为赛前调适百模式、赛中调控模式、赛后调整模式。

4.三强化

(1)正强化:在承认女子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允许失败的思想前提下,观察每个女子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语言、行为、心理,发现其长处和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营造一种激励氛围,让女子运动员们的身心在赏识这种正强化中健康成长。

(2)负强化:当教练和心理辅导员期望的运动行为与运动员心理表象不一致时,就实施某种消极刺激,直到所期望的行为和心理出现,才撤销这种消极刺激。

(3)惩罚:惩罚是与负强化配合起来使用的。没有相应的简单明确的惩罚措施就不能使女子运动员员对相应的消极刺激形成反应,当女子运动员出现一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或心理问题时,教练当适时、适度地对其进行惩罚。

(三)物化成果

1.建立了训练资源库。

在心理训练方面,通过研究、分析、调查等方式,针对于课题组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形成各类问卷、量表、分析表及课件、课案,并已积累成册。

2.形成了典型案例集。

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让女子运动员养成写作的习惯、分析自我的习惯,将优秀的习作集结出版。

3.形成了研究论文集。

课题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主、协研积极撰文,把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知集结成册。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中学女子运动员培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中学女子运动员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并不同于中学男子运动员,也不同于专业女子运动员,故对其不能只是在体质的提高上提出简单的要求,还应将心理干预融入运动员的学习、训练、比赛、生活中去,使其在心智、体质、技能等方面全面成长,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培育更加健全的人。

二)中学女子运动员训练方式的变革创新。

在“心理训练image.png运动训练”训练方式的引领下,运动教练和心理辅导员通力合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内容丰富、详细,有实际效果,拓展了我校女子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提高了其训练兴趣,使学校各类体育运动多元化。

(三)中学女子运动员培育模式的探索创新。

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特色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性成果,研究的策略和训练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心理+训练+比赛+高考”的培育模式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有效性,有利于中学女子运动员的成长,并促其成才。

四、成果效果

(一)改革效益特别明显,学校发展前途无限。

心理训练促体质训练,女子队员全面发展;教练、教师干劲十足,科研热情如火如荼;学校办学有声有色,特色教育繁荣兴盛。

(二)社会影响广阔深远,各界人士高度关注。

学生家长为我校特色体育点赞;各类媒体的广泛报道;各级领导、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密切关注。

五、问题与思考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由中学女子运动员推及到中学女生,扩大研究范围,提升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还有待探究。

(二)课题的操作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撰稿人:冯 涛

审核人:陈  华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