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的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第六中学校
完 成 人:郑晓栓 陈树鹏 赵建华 胡明琼 田雨
成果来源:2011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精神家园需要浇灌。
(二)学生的语文素养差,现状堪忧。
(三)师生都非常需要一本切合实际的国学经典读本。
(四)优化课堂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规范了中学阶段对国学的认识。
(1)我们编选的校本教材《国学精读》这本书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的选文都比较有代表性,具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适合从初中到高中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
(2)我们在梳理教材的同时,补充辑录了很多中学语文课本之外的国学经典著作。
2. 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人。
(1)打破“读经”、“背经”的单一化模式,挖掘出其中更多可资借鉴的内涵和方法,实现国学学习方式的灵动。
(2)我们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展示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3)建立了国学经典诵读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联系。
①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从服务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国学教育,探索二者有效衔接的可行性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二者的一体化,建构长效系统的操作机制。
②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各年级教学大纲,各年级集体备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量化标准,使之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二)操作成果
1.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合学校特色的评价体系。
(1)课时保障
(2)学分设置
(3)教学梯次安排
2.以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教育。
(1)学校的常规活动。每日、每周、每期、每年的“三个一”的国学经典诵读, 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抵达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全面参与,并产生了引领和辐射的力量。
(2)丰富的主题活动。有一年一度的唐诗宋词默写大赛,国学经典诵读专题讲座,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学经典诵读时间,还有以重大节日为载体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3.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利用校本教材对中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操作模式。
(1)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国学经典诵读四种典型课的教学策略。
(2)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合学校特色的评价体系。
(3)建立了《国学精读》与语文课本以及中考和高考的有机联系,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三)物化成果
1.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精读》
(1)《国学精读》是一本工具书。该书有胡林先生的序言、有详尽的目录,中间是图文并茂的正文,后面附有主要参考文献。
(2)《国学精读》是一个资料库。我们在梳理教材的同时,补充辑录了很多中学语文课本之外的国学经典著作。
(3)《国学精读》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100首唐诗和60首宋词;第二部分是诸子语录,收录了《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诸子百家里面的一些文章;第三部分编选了唐宋时期的经典散文23篇;第四部分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为明清小品文,第二节为蒙学精华。
2.产生了各级各类优秀的论文以及公开课。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课题组老师积极参与市区教研活动,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基础,向全市区推出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教案,得到了区市教研员及教师的认可。如在自贡市2013年语文教学论文评选结果中,刘泽华老师的《让人文主义光辉闪耀在语文课堂》和曹裕术老师的《转变教育观念,活跃语文课堂》分获初中组和高中组一等奖;在自贡市2013年新课程下教学方案设计及优秀教学案例成果评选中,文继红老师的《鹊桥仙》教学设计和马晓静老师的《滕王阁序》教学方案设计分获初中组和高中组一等奖。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研究的成果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备用的工具书之一,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以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教育。
(三)研究出了一套利用校本教材对中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操作模式。
四、成果效果
(一)成果实效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实验以后,老师们普遍感受到学生的书写比以前更好了,错别字也比以前更少了,语言积累也更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1)整天沐浴在道德的春风里,孩子的变化可想而知,张富强的父亲说:“上初中时这娃成天跟社会上的人鬼混,打架斗殴、惹事生非,通宵上网,几天都不回家。在学校不好好念书,经常旷课,谁说都不听,我们早就不想管他了。现在他变得懂事多了,知道做作业了,也按时回家,不出去乱跑了。”这种转变还表现在许多同学身上,如黄家明、田钱坤、周家兴、杨俊林、邓光权等同学,他们的转变非常明显,思考问题时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了,因而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稳定,学习、生活的心态也越来越乐观向上了。(2)曾经的“浪子”周家兴同学多次为生活困难学生和行乞老人捐款,并坚持每周为八十多岁双目失明的爷爷洗澡搓背,其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可见一斑。
2.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积淀了丰富的国学素养,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1)“教学相长”, 在编写这本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涉猎了大量的国学经典著作,参加了各种学习培训,因此,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国学素养提升的机会。这为他们今后的教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教师开展的各种讲座,如张雪峰老师开设的“永远的苏轼”,讲述了一个笑对官场,笑对人生的宦者,一个对亲人无比眷念的凡夫俗子,一个充满才情和哲思的诗人,深受学生的欢迎;彭英老师开设的“孔子伦理思想”的讲座,围绕“仁义”二字全面地阐释了儒家的思想,其中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观点,在师生中反响很大;田雨老师开设的“读百家姓”的讲座,让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可以从中了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宗氏发展和姓氏变化,让学生乐于搜寻家谱,了解家族的秘密。
(2)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校都有一个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值周的班级负责,提前选出诵读篇目和制定出诵读形式,配好背景音乐,由各班参加诵读的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深情朗诵。这个活动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使国学经典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作品,也是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六中,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诵读俨然已成为同学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和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情。不仅是各个班级的同学之间有比较,就连老师们也努力使出浑身解数,唯恐落在其它班级后面,以至于形成了良性循环。好的作品和高质量的朗诵纷纷涌现,如程雁老师班上的“宋词经典诵读”,罗平鸽老师班上的“朗诵的三大境界”。
3.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越来越懂事了。
(1)“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我们通过“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讲座和活动让很多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烦恼而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闹离婚的父母和谐了起来,一家三口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教育捷径而兴奋不已。
(2)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家长的认识程度和配合与否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4.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影响力增强。
(1)研究成果《国学精读》和《各年级学习目标和实施规划表》成了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必备的工具。
(2)《国学精读》和中学语文课本的配套使用,为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3)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展示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自贡六中在新课程改革和理念方面走在了同类学校的前列。
(4) 实施国学经典诵读之后,学生的期末统考、高考成绩平均分远远高出本校前几届的成绩,市区排名也一直名列前茅。
(二)推广范围
1.学校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思路都突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
国学经典。实践表明,国学经典深入人心,师生形成共识,形成学校共同发展愿景。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学生家长认同度大大提高,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很多家长对学校的特色办学表示认同、理解和支持。家长非常看重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经典诵读的深远意义,不少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我们学校重点实验年级高2010级今年收生674人,远远超过上一届的395人。
2.教育同行对研究成果反应强烈。
2013年8月,《国学精读》这本书的展示和该课题在全区教师培训会上的交流,同行反应强烈。会后,部分专家和校长要求尽快将课题的成果推广,让全区广大师生收益。
五、问题与思考
看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解决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撰稿人:郑晓栓
审核人:杨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