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富顺县华英实验学校
完 成 人:郑道友 洪祥英 舒天文 何 梅 杨德聪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与发展的同时,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严峻,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有研究表明,促使人类积极保护环境、关心地球的首要影响因素,是他们在儿童时代就认识和热爱大自然。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成年之后才能更多地关注地球。但通过对身边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现状的观察与分析,我们感到,虽然目前小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以前已有较大提高,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环保意识,但仅仅只是落在认识的层面上,付诸于行动的很少。那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真正教育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呢?据调查分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发课程资源中生态环境因素,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实施环境教育策略,将有利于解决当前生态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小学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我们把“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旨在落实新课程纲要,丰富课程资源的内涵,建立新的课程观,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属无学科却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教育类别,教育对象可指向全校师生。
2.在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现有资源紧缺,应适时开发课内外资源进行适度补充。
3.开发并利用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资源的基本原则是: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二)物化成果
1.《中小学环境教育学科同步渗透教学设计》校本教材
《中小学环境教育学科同步渗透教学设计》是一本教学辅助用书,共收集45篇教学设计。涵盖了语文、数学、综合学科,每篇教学设计均在篇首进行教材分析后,列出了环境教育渗透点,篇末专门列出相关环境问题的知识链接点,以便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拓展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低碳减排·绿色华英》环保宣传读本
《低碳减排·绿色华英》是一本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宣传读本。该读本以学生喜欢的彩色漫画形式编排,配以简短的文字,倡导大家低碳减排,让低碳生活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
(三)操作成果
经过研究,探索出了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二四”策略。即:课堂教学“二渗透”,活动引领“四途径”。
1.课堂教学“二渗透”
(1)一是选修课教学渗透
学校每周四下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其中“环境小记者班”“科创启蒙班”“创意美术班”等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一方面讲授环境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采访、调查、海报设计创作、废旧物品美术创作等实践活动,强化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到义务宣传行列;同时,学校还以 “少儿环境科学院”的名义,聘请四川省环境教育学会理事何平均先生在选修课上作专题讲座和辅导,聘请热心生态环境教育事业的领导、教师、家长等担任“少儿环境科学院”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环境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
(2)二是学科教学渗透
现行教学中巧妙择利用生态环境教育隐性的教学资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将生态环境教育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避免教学时把学科教学上成生态环境教育常识课。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学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六种方法”。
①选切点,巧引导---无论各学科课本中,隐性或者显性形式出现的生态环境教育相关的字、词、句、篇,教师只要找准切入口,跟随学科教学的层层深入,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弄明白某些与环境变化、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就能增强学生的环保素养。
②搜资料,巧设疑---教师顺应教材中本有的教材编排内容的生态环境教育之“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去阅读、去探究,由此,学生可养成自觉观察自然奥秘、关注环境发展的良好习惯。
③创情境,怡情趣---精心创设环境教育情境,让学生生动的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环境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情感陶冶策略。
④重实践,真体验---小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技能的感受更需要学生走出教室,亲身去经历、操作,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
⑤励创想,深延展---艺术课上,用校园甚至野外具体生动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用画笔记录真实环境,从中激发学生环境的强烈意识和真切愿望;同时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创作。林志耕同学的全国一等奖的科幻画作品《地心能源探测器》便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诞生的。
⑥跨学科,宽关联---各科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相同的环境教育知识点,跨学科融合,设计教学流程,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身各种感官效果更佳。这在大多数老师的课堂之上常常见到。
2.活动引领
(1)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课题组通过结合环境教育的相关节日、时事热点、学校焦点问题等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类:
①节日主题活动
每学期我们结合重大的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的环境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其中四年级在“6.5世界环境日”开展的 “给地球妈妈洗个澡” 系列活动,参与活动的师生、家长达1200余人次,分班开展签名、海报宣传、亲自体验食堂保洁生活、写活动感想等。活动中,学生个个成了环保践行者和“播种人”。
②时事热点主题活动
许多重大的环境教育领域的时事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好现实课程资源,努力让课程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生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如2012年3月,市县政府提倡“清水行动”。我校率先开展“生态自贡,文明富顺,清水行动,有你有我”的活动。首先是“小小手、大爱心”行动,由我校钟幸同学给时任县委唐宏书记写信,即《给书记伯伯的一封信》。信中写出了一个小学生对富顺人民的母亲河——沱江河遭受环境污染的愤怒和担忧。此次行动,受到了唐书记的高度重视,随后在全县大规模的开展了“清水行动”,治理沱江河的污染。我校的“清水行动”活动都受到了自贡电视台、自贡报社、富顺电视台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全程参与录像,富顺新闻里还专门对活动进行了专项报道。
③焦点问题主题活动
校园里,全校开展了“爱绿护绿”和“节约从我做起”主题系列活动。很好的阻止了浪费水电、攀折花木、踩踏草坪等现象的发生。
(2)基地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自有的环境教育设施与周边的企业,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基地实践活动。
如:到红谷皮革厂考察企业生产对空气的污染;到晨光二厂沱江河边考察工厂的污水排放对农业水源和生活水源的影响;到沙湾韭菜坝蔬菜种植基地考察农药、化肥对河水的污染,对居民生活、鱼类造成的严重危害等。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地实践体验,更生动直观的拓展生态环境教育空间。
(3)社团研修活动
研究中,课题组尤其注重依托社团研修活动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学校专门成立“少儿环境科学院”和“小小少儿科学院”,前者专注于带领学生参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等),后者专注于指导学生参与环境科技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
(4)竞赛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四川省美境行动成果评选活动、四川省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全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征文大赛、全国“寻找中华绿色小记者” 博文大赛等10余类,每次参加均能获奖。
三、成果效益
(一)教育价值
丰富了小学学科课程资源,推进了素质教育,引导了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课程资源的教与学。让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形成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个人价值
1.学生方面
学生了解了环保相关的知识,初步认识生态环境的构成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1)环境知识面得到拓宽---通过教育和实践,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有关生态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作出科学判断的能力有所提高。
(2)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在认知基础上,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并能自觉落实到行动中。
(3)积极主动参与环保---通过研究,学生已经有了积极主动参与环保的良好习惯。
2.教师方面
(1)促进了教师对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并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2)全校师生生态意识大大增强,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提高了学校声誉。
(三)社会价值
1.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朋友参与环保,形成环保意识,实现了社会价值。
2.媒体关注,走出校门带动兄弟学校拓展社会价值。
3.彰显学校特色,弘扬学校环保精神。
四、问题与思考
(一)提炼总结的教学策略还不够成熟,理论高度不够。
(二)课题研究成果在社会辐射幅度还不够广泛。
撰稿人:杨德聪
审核人:舒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