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自贡市优秀教学成果 >> 第六届(2014年) >> 浏览文章

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进行传统扎染工艺学习的“261”策略
时间:2024年09月3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进行传统扎染工艺学习的“261”策略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檀木林小学

完 成 人:付难波 杨国兵 龚 梅 翁傲雪 熊 瑛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科研项目

 

一、成果背景

(一)《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进行传统扎染工艺学习的“261”策略》这一成果,解决了如何在小学美术活动课中学习传承扎染工艺的问题。

(二)本课题解决了如何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制作传承扎染工艺的问题,即如何制作的问题。

(三)本课题解决了扎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问题。

(四)本成果解决了如何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

二、本成果的主要内容

成果名称:《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进行传统扎染工艺学习的“261”策略》

来历: 这一操作成果,是我校在市教育局教育科研课题《传统扎染工艺融入小学美术活动课的研究》实验中提炼产生的。

前言:有这样一群小学美术老师,他们带领自己的学生,遨游在扎染的世界里。几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扎染工艺,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老师们编成了《学扎染》。2009年春,《学扎染》部分内容,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十二册全国美术教材之中。他们,让自贡市地方民俗文化(扎染)第一次入选全国小学美术教材,也受到省里相关专家的关注。因为,在全省,扎染工艺入选全国教材尚属首次。不仅如此,他们还探索出了《利用小学美术活动课进行传统扎染工艺学习的“261”策略》。这一成果(以下也称本成果)在全市交流推广,受到广泛赞誉。

操作模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 : “2--6--1”策略

“2”即两个途径,“6”即六个步骤,“1”即一本校本课程材料组成。其具体做法是:

“2”即两个途径

课内是第一个途径,在每周一节的地方课程中,开设扎染课,由专任美术老师进行教学。涉及学校三至六年级一共24个班。

课外是第二个途径,主要是建设与培养扎染制作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与自贡市扎染工艺责任有限公司的合作。

扎染制作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有固定的:兴趣小组每周星期二下午3:30至5:00( 一个半小时);有灵活的时间,比如:与扎染公司预约的周末、平时时间。只要有需要,就做。只要扎染公司方便,就去实地体验。

扎染制作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扎染作品制作和扎染作品鉴赏。即在班上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动手制作扎染作品。(制作主要是六个步骤,下面要专门介绍。)鉴赏是一个重要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美能力。让学生在讨论评价修改中,启迪思维,形成能力。

课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与自贡市扎染工艺责任有限公司的合作(校企合作)。学校层面与自贡市扎染工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把自贡市扎染工艺公司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扎染公司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撑,进行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学校为扎染公司提供宣传平台,增加市场机会。

“6”即扎染制作的六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  构思  就是扎染图案与颜色的设计。在构思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审美情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了。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鲜艳色彩,有的学生喜欢古朴色彩;有的学生喜欢简单图案,有的学生喜欢复杂一点的图案;有的学生喜欢模仿,有的学生喜欢独创。都可以在构思中体现出来。

第二步  准备  扎染的工具与材料准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的过程,绝不能丢三落四。工具包括:染锅、加热炉、搅拌棍、水桶、胶手套等十几种。材料包括棉布、丝绸以及毛、麻等。

第三步  折叠  折叠的过程就是动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办法,折叠不同的形状。折叠的方法主要有:对折法、米字法、十字法、辐射法、包工具折叠等。学习折叠方法的过程也要讲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第四步  扎结  在扎结过程中,课题组着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老师们不仅自己教学生如何使用针线,如何打结,而且还请扎染公司技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组注重了学生的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在实践中一步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步  染色   染色过程是一个连贯动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掌握时机与火候。其工艺程序是:在锅内倒入清水-->在清水中溶解染料-->放入织物(扎结好的作品)脱浆-->用竹棍搅动使其着色均匀-->煮染30分钟-->捞起冲洗-->解结即可。这一连贯的程序,一开始必须在扎染公司技师的指导下进行,慢慢地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们学会了,到后来,实验组同学们也掌握了其中的技术奥秘,便开始独立操作了。

第六步  烫平晾干  这是扎染制作的最后环节,也是必须小心翼翼的环节。要特别注意低温熨烫,使其平整。之后,用胶贴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晾干为止。

这就是扎染制作的六个步骤,课题组的大量作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的。

“1”即一本校本课程材料----《学扎染》

《学扎染》一书,主要是通过对XX市扎染的历史与文化介绍,扎染工具了解,扎染制作流程展示,技法讲解,扎染佳作欣赏,以及扎染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现了扎染的无穷魅力,也是对小学美术教材的有益补充。它分为十课,一共36页。书中大量采用我校课题组孩子们的作品,以及身着扎染民俗服装的照片。本书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了课题组师生四年来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总结。

《学扎染》一书,在实践中经过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成果。2009年春,该书的部分内容被选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全国统编教材第十二册之中。教材的第23课,整整两页(47页、48页)介绍了XX扎染的历史与文化,制作步骤。小组活动,作业提示等等。其文字与图片全部选自我校的校本课程材料《学扎染》一书。教材上展示图片中的学生,全部来自我校课题组。

总之,“261”操作成果是我校课题组历经四年的实践研究,反复斟酌,提炼总结出来的。

三、成果创新点

(一)国内首创 

本成果解决的问题是在小学生中进行传统扎染工艺的学习与传承的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先例。

(二)成果创新

《学扎染》一书部分内容被选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十二册之中,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就小学课题研究而言,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并得到国家级肯定。属于成果创新。

(三)途径创新

校企合作的研究途径是本成果的一大亮点,这一合作,对于企业而言,传承扎染文化和拓宽扎染市场有利,对于学校而言,小学生学习制作扎染,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利。多年以后,参加实验的小学生当中,或许,就会产生扎染制作与传承的人才。

四、本成果产生的效果和实现的效益

(一)体现个人价值  

1.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改变了学生生活。

(2)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实验学生极大地增强了对美术和美术课的兴趣。

(3)实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特别是动手能力提高明显。

2.教师方面

(1)带来了实验教师知识技能储备的增加。

实验教师不仅学会了扎染的制作工艺,而且还将扎染历史、价值、基本知识、制作流程,编成了校本教材《学扎染》。

(2)带来了实验教师观念的变化。

实验教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包括教案等),图片资料,以及实物成品。而且一边实验,一边反思,围绕本课题写成了论文五篇,其中,发表两篇。

3.带来了实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012年5月,实验教师xxx在xx地围绕本课题内容,上了一堂优质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喜获全国一等奖。

(二)彰显教育价值

1.本成果强调了课题的教育功能

注重学生实践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注重扎染兴趣小组的建设与培养,注重合作、探究、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培育。

2.本成果初步实现了课题的教育价值。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三年多的时间,实验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多达300多人次。同时,学校也实现了校园文化的新价值。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扎染活动课成为了学校的新亮点,该课题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说,该成果教育价值巨大。

3.本成果强调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这就是本成果强调的创新教育观。

(三)实现社会价值 

1.校企合作,学习传承,实现社会价值

2012年12月28日自贡市扎染工艺有限公司被自贡市自流井区教育局授牌为“檀木林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这一仪式进行了宣传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2.校本课程资源《学扎染》辐射全国,影响广泛,提升社会价值

学校编制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扎染》,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二册教材,全国通用。上面有我校教师关于自贡扎染的介绍,有我校学生的作品和成品,还有我校学生身穿扎染服饰的照片自贡扎染随着教材,走出四川,辐射全国,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扎染作品走出国门,国际交流传播,拓展社会价值

2012年,我校部分教师与学生,带着学校课题组的扎染作品远赴泰国中泰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进行展示宣传,受到泰国华裔的交口称赞。

4.以扎染文化品牌,彰显学校特色,弘扬社会价值

五、对本成果的几点反思

(一)本成果对实验教师要求较高,首先教师必须学会制作扎染,其次,教师必须有较多的课外精力与时间付出。

(二)本成果对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必须有一个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同时要有相当的技术支撑。(扎染厂)

 

撰稿人:杨国兵

审核人:彭维娜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