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自贡市优秀教学成果 >> 第六届(2014年) >> 浏览文章

促进中职卫生类藏区“9+3”学生学习适应研究
时间:2024年09月3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促进中职卫生类藏区“9+3”学生学习适应研究

(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自贡市第六届教学成果特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完 成  人:黄昌平、邓小利、陈 洪、罗天蔚、蒲建萍

     成果来源:省教育厅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专项科研资助金项目

 

一、成果背景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开始施行四川藏区“9+3”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内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自此,每年有近万名藏区普通农牧民子女奔赴四川内地中职学校。以文化差异为底色的内地学校与藏区学生间相互适应问题,一时间横陈在所有“9+3”任务学校面前。执行政府民生计划,学校必须直面挑战。

以我校2009级“9+3”学生为例,语文和数学测试上的平均分未到达小学六年级水平,其中有4名学生在汉语听说上非常困难,一些学生因宗教信仰而有学习禁忌,例如坚决不杀生,使得动物实验课都没法上。“学习适应”问题首先表现为在完成卫生专业的“学习任务”上的“学力差异”问题,而生活及社会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则是学习适应的深层因子。

所谓学习适应是一个由学生不断调整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进而试图与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的解题思路重在发挥藏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教与学互动应答的方式促进环境适应(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心理适应、学业适应。

二、成果内容

(一)解读学生:正视差异与差距,主体能动性是学习适应的动力和源泉1.有较强的主体能动性

“9+3”学生在藏区相对应试教育压力更小的环境中长大,藏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争强好胜、民族自尊心强的烙印,他们学习信心足,积极性高。

2.认知风格趋向“场依存”

一项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藏族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87.8%),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教学,喜欢集体学习和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老师的影响。

 3.知识储备不足

除了文化基础较差之外,学生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

4.有特殊的文化背景

藏区独特的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长期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使得藏人有着独特的哲学观和价值观。比如“团结互助,依赖性强”到了内地就被理解为“结伙抱团”,“求善不求真”的思维模式到了内地就被理解为“一根筋”,“求稳求静”的心态到了内地就被理解为“不思进取”,他们还习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这就会产生“误读”,从而产生交往的障碍和困难。

5.“9+3”医学生学习适应面临的困难

“9+3”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风格与专业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考核要求上有全国统一的考核体系,任务艰巨;二是学习内容上,医学厚基础,长周期,学科多,学习任务繁重;三是学习方法上,医学实践性强,迁移性强,知识必须学活,强调手脑并用;四是知识体系上,医学学习文理交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五是学习环境上,医学学习必须借助病人,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

(二)促进适应:调动主体能动性,环境、教、学互动应答

1.抓住文化适应四个阶段,促进学习环境适应

(1)欣快阶段:是植入异文化的最佳时机,入学教育增加了“魅力盐都,多彩生活”、“选择与责任——医学的历史”等内容。

(2)“文化休克”阶段:积极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唤起兴趣和信心。

(3)反常阶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尝试用与往常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经验。

(4)适应阶段:专业思想教育及时跟进,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角色意识。

2.符合认知风格,体现主体地位,合作学习促进学业适应

一是分好组,保证合作的互补性。差异是合作的前提,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组汉藏学生均有,差异互补,打好合作基础。

二是分好工,保证合作的主体性。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主体性的保障。采用明确分工、强调合作、轮流担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归属感,拓宽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还延伸到课外复习、行为规范、课余生活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增强学生价值感。

三是预习好,提高合作的自主性。每次课前要求在“任务”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思维导图,将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呈现在图中,既能显示出思维过程,又可以理清层次,掌握重点,通过长期训练,以此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合作自主性。

四是考核好,保证合作的有序性。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五是评价好,调动合作的积极性。以奖为主,以惩为辅。根据组内成员学业成绩、操行分、进步分等评出优秀小组,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合作积极性。

3.建构行动框架,“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促进学业适应

五步三查即课前检查——导入新课——对学群学——小展示——课中检查——大展示——归纳总结——课后检查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课前检查以“任务”为基础在线题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连接起来;导入新课则以职业场景中的相关案例、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群学引导学生互相启发,深化认识,培养合作及团队精神;小展示引导学生相互督促练习;课中检查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大展示由学生示范操作或解答问题,教师和同学纠错,检查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炼出重难点和考点,与执业资格考试对接;课后检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总结方法,并提出新的任务。

4.开设学习适应指导课,开发校本教材《学习适应指导读本》

学习适应指导课在2009-2013级“9+3”学生中开设,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阶段及时跟进。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新任务下的新模式

“9+3”计划是全国首创,成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与学操作模式,填补了省内外研究空白。

(二)更新了教育理念

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分析学生文化背景和认知风格,挖掘学生学习有利因素,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式和行动框架。

(三)视野创新

成果既关注人又关注环境,既关注教又关注学,将适应定位于教与学的双向适应,视野更加开阔,教育更加立体。

(四)价值取向创新

站在多元文化角度研究“9+3”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跳出教育看教育,从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的角度出发,深刻诠释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五)评价创新

形成了“重纵向轻横向、重实践轻理论、重方法轻结果、重环节轻终末”的评价标准,对中职学困生的评价有借鉴意义。

四、成果效益凸显,双向适应带来双向获益

(一)“9+3”学生快速适应,学有所成

全国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预期,2009级“9+3”学生护考通过率为37%,全省中职平均通过率为50%左右,全国中职平均通过率40%左右,高于省内其他同类学校。竞赛成绩优异,五名“9+3”学生荣获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赛银奖、铜奖、优秀奖,多名学生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一名“9+3”学生参加了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口就业升学率高,2009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100%,30.2%学生考取了州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5.2%学生被高校录取。

(二)教师提高了对“9+3”学生的理性认识,教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撰写了13篇论文,荣获省级一等奖7篇。

(三)学校多元文化教育氛围初步形成

10余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和睦共处,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进入常态化,学校获得“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等荣誉。

五、成果带来的思考

1.如何深度解读中职学生?如何挖掘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

2.教育科学研究在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3.如何建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

 

撰稿人:邓小利

审核人:黄昌平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