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
(自贡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荣县中学校
完 成 人:范成方 虞千里 李俊义 毛利平 熊江荣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中小学教育科研项目
一、成果背景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学术倾向重、知识性强、可读性较差。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重政治史、没有把握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及科技文化史的比例,二是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不够。在高一、高二年级问卷调查中,有93%以上的同学都主张补充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图片彩色化、动感化;历史人物成长经历介绍;关注世界大国的过去、现在、未来;期盼了解国际热点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认知状况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怎样处理这一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提升历史学科能力,为他们的今后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本课题主要是针对这此问题提出来的。
二、成果内容
1.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
第一.开发原则: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适当性。
第二.收集材料:涉及十分广泛包括图书资料,上网搜寻,教材教参,当事人访问,当地历史遗址参观等。而且都是师生共同完成整理。各班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定期布置任务。本课题组老师分配任务各司其职,中国古代史范成方,中国近代史上李俊义,中国近代史下毛利平,世界近代史上熊江荣,世界近代史下虞千里,历史小论文收集范成方,历史素材收集虞千里,开展历史辩论活动熊江荣,课堂创新设计熊江荣。
第三.整理材料:按照了一定的思路完成。教案,课件的整理分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同时还有文字素材整理,教学图片素材整理,教学视频素材整理,乡土材料整理,配套试题整理等。形成系统文件夹,方便推广使用。
2.在教学中成功运用本课题研究成果。如:我们在讲高一新内容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时,我们就可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用我们本课题研究成果,用本节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以从我们收集的图片材料,文字材料等中补充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这样就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我们在上复习课美国独立战争时,我们同样可以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因为里面有本节的专门的复习教案和课件及本节的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这样复习起来既高效又非常具有针对性。本课题已经形成的成果,本教研组成员人手一份,无论是上新课还是上复习课均已派上了大用场,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3.形成的可推广资源:
(1)教学文字材料素材整理
中国古代史共61篇、中国近现代史共52篇、世界近现代史共43篇
(2)创新设计的教案
中国古代史共7篇、中国近现代史共18篇、世界近现代史共33篇
(3)创新设计的课件
中国古代史共25个、中国近现代史共50个、世界近现代史共69个
(4)教学图片素材整理共94MB
(5)教学视频素材整理共3.4GB
(6)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共34篇
(7)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共10个
(8)收集学生小论文共 篇
(9)乡土材料:第一章自贡的盐业历史、第二章自贡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第三章自贡的文化。荣县独立;题荣县王烈士祠;荣县建置沿革;荣县的位置、面积和地形;谈谈荣县盐业史。
(10)配套试题共20套。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课题研究立足改变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以及农村中学历史学习资源匮乏等弊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力求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其选题具有时代特征和实用价值。
课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操作性强,易于教师操作使用,具有实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
课题研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课题研究在学校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和教科研氛围、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成果效果
1、推动教育教学观念的巨大转变。实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和合理定位。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对此始终予以足够的重视,确实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主轴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为中心,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内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清思路,有备而来,目标明确,方法讲究;
2、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教研工作,青年教师在思想水平和教学水平上均有大幅度提高,树立信心,抛开包袱,轻装上阵,正在逐步成长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果敢有为的世纪接班人。教研也为青年教师扫清道路,指明了方向,使之努力往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的创新型、全能型教师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动之以情,授之以法,促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死记到活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努力向素质教育根本目标靠拢。师生实现互学互动,共同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充满平等和谐、欢乐愉悦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
4、全力配合学校整体课改教研活动,努力探索一条薄弱学科生存发展之路。通过形式多样、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尝试,对于国家教育部出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会,我们课题研究的宗旨归根结底就在于寻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尝试创新教育教学(新课程标准是纲领是根本,创新教学是手段是方法),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实践证明,在长达三年的教育探索中,我们的教学提高了质量,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赞誉。
五、问题与思考
开发利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持续过程,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学校、参研教师要有一个长远的、清晰的、完善的总体规划。要在全校高中各年级的师生中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们的积极性,并经常性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实施,将是本课题今后长期的任务。
开发利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已经历时一年多,研究思路、方向已经基本明确、清晰,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因为部分研究人员工作变动,致使部分研究工作没能达到预期进度。(原课题负责人刘灵老师调去市教科所工作。)因此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同意课题主研人员的重新确认。
2、由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知识面的局限,研究实验中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有力不从心之感。
前期研究还处于阶段性研究中,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不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努力构建起问题资源包或者材料资源库。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如资料收集整理的途径还比较狭窄,范围比较小;参研人员之间还有配合不够、联系不够紧密、各自为政的情况;资源的整合利用还没有达到最佳程度,尤其是各自的成果还缺乏归类整合,汇合成体系;研究成果的交流圈子还较小等。
3、研究实验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得还嫌不够。面对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课余时间比较少的现状,如何保护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又能不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和精力,是后一阶段研究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4、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本课题研究活动的支持力度,以使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诸如在科研经费、研究条件、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学校应该给予更大的扶持。
5、虽然应试教育的现实、历史新教材模块式的编写结构加大了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难度,但仍要坚持研究,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相信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我们会与时代的要求更合拍,而不是功利的、追求短期效应的研究和教育。
撰稿人:虞千里
审核人:吕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