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永年中学校
完 成 人:魏寿容、宋旭东、刘祖平、江春、程芝礼、韩学平
成果来源:2012年自贡市教育科研课题
一、成果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校高中语文教师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对学生指导不够;课堂缺乏合作规则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因此,我们决定开展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的成果解决了小组合作课堂中存在的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二、成果内容
(一)理性认识成果
1.科学建组,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科学地组建小组,构建小组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小组成员才有不竭的进取动力。
2.学习内容的选取,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精心选取适合本堂课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地有效。
3.教师引导,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站在一定高度,整体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引导、启发学生,适时点拨和评价,这样才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4.合理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小组合作的监控,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竞争性。
(二)“ 3 3 2 1 ”实践操作成果
1.三个有效问题设计策略
(1)现场生疑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根据教学情境,现场生发疑问,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2)预设选疑
教师课前布置问题,学生课下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提前批改,根据学生做的情况,把疑难点确定为上课时需要讨论的问题,在课上开展讨论。
(3)导学设疑
教师把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印制到导学案上,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以上问题设计策略,避免了合作讨论问题的无效化,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三种有效合作方式
(1)中心探讨式
开展小组讨论时,由组内的优等生做中心发言,其余同学聆听并修改补充,最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这种合作方式适合难度大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主题拼图式
教师确定一个讨论主题,分版块分任务给不同小组,开展讨论,最后拼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答案。这种合作方式适合篇幅长的文本,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循环接力式
小组成员以接力的形式依次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组内统一答案。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在作文评改课中开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两类有效内容
(1)必修教材中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重难知识点
(2)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拓展延伸知识点
4.制定了一份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考核细则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学科竞赛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量化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成果创新点
(一)合作学习内容的有效化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文本,精心设计本堂课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地有效。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化
课题组重点探讨了学习环节的有效合作方式,从而达到整个合作课堂的真正有效。
四、成果效果
(一)让农村孩子有了进步
1.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以增强,语文成绩得以提高。
2.促进了学生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学生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更充分发展。同时还让学生逐渐学会了分享、倾听、尊重、理解、包容、帮助他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让农村教师不断成长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合作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拓宽知识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课题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逐渐增强,在近几年的各级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得了好成绩。
(三)让农村中学长足发展
1.提高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把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推广到其他学科组,促使全校课堂改革之风逐渐兴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近几年连续获得市县高考质量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问题与思考
1.教师理论更新不足,反思意识欠缺,研究自觉行为不够。
2.研究过程中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过多,对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
撰稿人:魏寿容
审稿人:聂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