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研究
(自贡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贡井区建设镇中心小学
完 成 人:林国刚、兰志勇、林春健、罗建芳、刘慧华
成果来源:2006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我校是一所边远的农村学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分宠爱,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
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就成了新时期劳动与技术教育一项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培养小学生劳动能力,对开发家乡、建设家乡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促进了学生劳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通过课题的实施,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改变了学生的劳动观念,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劳动兴趣,使他们由以前的“衣来伸手、饭来”,转变为“主动劳动,乐于参与,成效显著”。
2.促进了教师成长
通过实验转变实验教师及更多课题相关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课题的活动意识,把“做课题”转变为“实践课题”。
(二)操作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了促进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两条途径。
1.课内渗透,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1)通过《科学》《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任课教师结合本土资源,对学生如何进行植物种植、动物饲养,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进行讲解。
(3)在学期结束时,结合学科检测,对学生劳动知识技能也进行检测,并把相关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2.课外体验,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第一阶、选择确定基地,搭建活动平台
在课题的开始阶段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从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每个小学生都较喜欢的一项参观活动入手,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二阶段、参观基地,探秘农技,激发兴趣
(1)课题组的成员带领实验组的学生到周边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园去参观。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为学校专业技术指导老师,为师生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及最新农业动态。
(2)课题组还制定参观活动时间安排表,根据区域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各种时令蔬菜,大棚蔬菜的生长季节特点,以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要求来安排活动的时间。
(3)组织实施参观活动。以实验组或班级为实施活动的单位,结合劳动课程的内容,按照制定的参观活动时间表有序地带领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地方参观活动。
(4)反思总结促进步。在每次的参观活动前,实验组的教师都设计好学生活动方案。
第三阶段、动手参与,亲自实践,培养能力
我们还加强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创造种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劳动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三) 物化成果
1.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两条途径。
2.创建了8处实践基地。
3.《耕耘之旅》教研案例、论文集。
4.实物、图片、声像等为载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若干。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从我们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预期目标不难看出,本课题研究的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要求学校、家庭及其周边地区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学校就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四、成果效果
(一)学生方面
1.拓宽了学生活动空间
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资源,把这些乡土文化与我们的教学相结合,学生活动的空间也就大了。这正是新课程所要追求的,我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
2.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学生从封闭、脱离实际、单一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中走出来,去实践、研究,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3.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发挥
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创设机会激励学生出类拔萃,促使一些特长生脱颖而出。
(二)教师方面
1.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实验教师的课题实践能力及对学生实验活动的指导能力。
2.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实验中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对实验教师实验过程、实验效果、指导学生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的评价机制,形成一个较为完善评价体系。
五、问题与思考
1.转变家长的育人观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因此需要转变家长对学生的培养观念。
2.转变学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学校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不仅要以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而且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
3.争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全社会的事,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为学生深入实践、接触社会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
撰稿人:罗建芳
审核人:兰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