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研究
自贡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
成果来源:《教育研究》2001/12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 《课程.教材.教法》2002/5 《课程.教材.教法》2002/5《课程.教材.教法》2002/5《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教育研究》2002/9 《课题.教材.教法》2003/1 “国园丁网”“惟存教育网”
完成人员:谢 一 李 英 黄 英 喻 珠 陈学蕾
一、成果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2)我校“科研兴校”治校方针的需要
学校领导制定了“走科研兴校之路,确保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科研为先导,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由学校教科室牵头,确立了“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研究”的课题实验,并着手申报市级课题。于2004年12月3日由自贡市教科所组织专家组到我校进行调研、论证。与会专家认为: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课题组前期准备充分,该课题有较强的时代性、可操作性,是对传统方式的挑战,是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专家组一致同意“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研究”的课题如期开题。专家们还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本课题的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成果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转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的、探究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探索出开展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探索出与不同的内容相适应的活动设计方案和评价方式。
⒈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展示——实践应用” 四个环节构成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活动模式。
⑴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为此我们把培养学生提问质疑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给予高度的重视,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提出的方式根据学生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分为: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开放情景中选择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力求体现问题的趣味性;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障碍性;问题的实践性。经研究,由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引导学生开放性地提出数个问题并逐步筛选优化集中,使其成为探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实践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
⑵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成果创新点
⒈探究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乐学,会学,想学”。
⒉探究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探究活动的开展,更新了教师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素质,使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四、成果效果
㈠课题实验促进了学生的改变。
探究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经过实验,学生会问、善问的习惯慢慢养成,敢说、会说的能力明显提探究合作讨论中思维常常会产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真正爱上了学习。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走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学习成绩随之大幅度提高。
(二)课题实验中教师们迅速成长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趋于开放化。使教师摆脱了个体经验、习惯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更加科学地导学施教。青年教师在与老教师一起通研教材的过程中,学到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时间;老教师受到青年教师新的教学思想的启发,保持教学上的创新和活力,两者相互砥砺,相得益彰。自从我校开展此课题以来,学校的整体教学成绩稳步上升。我们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教学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
(三)课题研究,推动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研究”的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更多老师参与教改,提高了教学科研的能力。
课题的研究得出“探究活动”的课程结构:“创设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四个环节构成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探究,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深入进行教学科研,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追求。在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教科研工作在我校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从本次工作报告看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研究”初见成效,但是还有待于先进的理论、教法、学法作指导,还需要在各位专家指导下进一步更新、完善。三年的研究之后,我们将实验中得到的经验论文、教学课件、教学录象加以整理深化,把本课题在10个实验班上取得的经验推广到我校小学部36个教学班,充分利用课题取得的成果,提高课题的实用、实效性。
⑶交流展示,分享探究成果。合作和交流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探究活动的交流展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学会了独立和合作,学会了评价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⑷实践应用,拓展探究结果。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和弄清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设计问题,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每册不同内容的探究课题,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整理出40个活动“设计方案”编制成集。把探究活动分为4个类型:⑴发现型探究活动:指为发现探究对象的特点、性质和规律等方面的探究活动;⑵应用型探究活动:指为解决各类应用性问题而进行探究活动;⑶表达型探究活动:为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描述复杂的事物而创造形式化表达方式的探究活动;⑷训练型探究活动:为增养某种技能的探究活动(如策划、交流、合作等技能)。
五、问题与思考:
1.应当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其次,设计探究活动,既要考虑探究过程的展开,又要考虑学习的效益,注意提高探究的成效;再次,注意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常规要求和良好学习习惯;最后,还应注意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探究活动的适时调控。
⒉如何平衡好双基进度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关系。不能事事探究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要辨证地看待两者互为基础的关系。
⒊如何提高差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一是在小组合作中每人都要当组长,分工轮流,给差生提供权力和表现的机会;二是利用评价手段,给差生多表扬与鼓励;三是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作用,适时给予差生关爱。
撰稿人:黄 英
审核人:向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