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利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
(获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大安区科学课题研究组(大安进修校、大安小学、马冲口小学等)
完 成 人:古模祥 李 华 叶华秀 段宏宇 陈世银
成果来源:《小学科学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子课题。于2008年12月立项,2009年4月开题,从立项开始,在市、区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全体主协研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真开展了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验过程中立足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效的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机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我区科学课堂教学的特色。
一、 成果的背景
2006年我区农村学校按远程教育模式三进行了系统升级,部分学校已经连了互联网。
(一)远程教育资源硬件闲置。我区由于“懂技术”的人太少,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级别,导致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很多学校在使用和发挥它的效益上还处于摸索和探索的初级阶段,急需有专业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探索。
(二)实验教学缺陷较大。实验教学中的时间、速度等因素影响这学生对实际实验结果的理解,对实验原理的把握,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
(三)学生学习兴趣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较少,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兴趣低,参与度不高。
二、成果内容
(一)研究报告集:
课题组共同研究,李华负责,陈世银执笔。
(二)研究论文:
《浅淡科学课中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陈世银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陈世银
《浅谈如何改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现状》陈世银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思考》陈世银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陈世银---市一等奖
《小议科学探究的有效性》陈世银---市一等奖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陈世银----发表在《教师教育报》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叶华秀---市一等奖
《运用多媒体资源,上好科学课》叶华秀---市一等奖
《食物的营养》叶华秀
《小议“探究材料与探究效率”》 叶华秀
《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小学科学个性化学习的探讨》李华---省一等奖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科学课教学主体与主导的作用》李华---市一等奖
《有效利用远程资源对小学科学个性化学习的研究》李华---市一等奖
《小学科学课应重视有效的教学反思》李华市的一等奖
《小议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缪先义---市二等奖
《科学课堂提问技巧》宋兵---市二等奖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张咏梅---区三等奖
(三)案例集
(四)光碟(10张):3-6年级科学(教科版)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3-6年级科学(教科版)教学电子计划、总结
3-6年级科学(教科版)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3-6年级科学(教科版)课件设计与说明。
(五)优质课、研究课。
叶华秀:《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区的研究课。市的参赛课
宋兵:《摆的研究》区的研究课
陈世银:《声音的产生》----区示范课
段宏宇:《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区的研究课
李 华:《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全省示范课实录。
张咏梅:《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区的研究课、市的参赛课
三、成果特点
(一)本课题为区域性课题,由大安区教师进修校负责,区属五所小学共同承担(大安区大安校、马冲口小学、团结小学、天元小学、浙江快大小学共同完成)
(二)本课题属应用型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采用了外出学习、召开课题研究例会,开通大安区科学教研QQ群,开展公开课和研讨课等有效措施,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2008年4月——2009年5月)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0年12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
四、成果效果
经过三年实践,现已取得显著成绩,并获社会好评,主要成果简述如下。
(一) 推广情况
已经在我区内有远程教育设施的广华小学,江姐小学,凉高山小学,何市片区,牛佛三镇推广使用这些远程教育资源成果。已经向自流井区的东方小学,塘坎上小学,荣边小学等八所学校,沿滩区的沿滩小学,逸夫小学,卫坪小学等九所小学,高新区的绿盛小学,汇西小学,贡井区育才小学,长土小学。富顺县育英小学等二十几所小学推广推广使用这些远程教育资源成果。
(二) 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及社会影响
1.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培养学习能力,2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提高教学效率,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课题组科学严谨、合作探索的良好氛围,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有效地带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全面成长。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竞赛课等分别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五、问题与思考
进一步提炼成果,使之更加系统,更具操作。
撰稿人:叶华秀
审核人:古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