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三步式”作文评改方式
自贡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德铭中学校
完 成 人:高小红 喻中明 江燕 刘丽华 代利萍
成果来源:2007年自贡市普教科研项目
一、成果背景
(一)地处农村,学生水平偏低,写作无物枯燥乏味。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级中学,许多家长外出务工,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因阅读量小,视野不开阔,缺乏写作热情,作文无话可说、空洞乏味,作文的整体水平偏低。
(二)精批细改,教师任务繁重,陷入作文批改苦海。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拟定一个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写,学生把完成的作文交给老师,接下来由老师评改、打分,最后把作文发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师包揽一切,学生袖手旁观的教学方法,一直延续了很多年。
教师精批细改学生作文,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如顾及了每个学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出了学生作文中的缺点,也提出了应该发扬的地方,针对性强。但弊端也很明显,耗时多,付出多,教师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大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作文训练任务,往往采取流于形式的评价,只对作文作总体评价,不作深入评析,评语套话、大话多。
(三)教师改文,学生被动接受,写作能力提高缓慢。
教师精批细改,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因而形成了这种形式:教师为了完成每年的作文任务而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写作文。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习作的固定套路,学生无写作兴趣和“创作”激情,作文能力提高缓慢。
本课题试图通过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培养写作能力。
二、成果内容
“以生为本”的三步式作文评改方式。“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三步式”,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三步骤。这三步骤是分三个阶段进行,是层递性关系。其中,教师范评是关键,小组互评是重点,自主评改是目标。
(一)教师范评,扶着学生走
1. 浏览习作,挑选样本。学生完成一次作文写作后,教师浏览学生全部习作,从中挑选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作为本次评改的样本。作文写作最好是在课堂上完成,而且要求教师要把全班学生作文看完,这样才能在挑选样本和学生试评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浏览学生习作时,只打分数,不写批语。教师打出的分数可以让学生大致感受到这篇文章的好中差等级,这样他们在试评的时候不至于偏离标准太远。挑选出的样本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好中差都要有,这些样本就是本次作文评改的重点评改目标。
2. 教师范评,领悟方法。教师从样本中挑出一本,写出旁批和总评,然后把教师评改稿和学生原习作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评改方法。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改作文的“十看”标准,即: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病句;四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五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六看内容是否具体充实,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的先后和详略安排是否合理;七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应;八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九看语言是否符合文体特征,是否有较强的表现力;十看文章是否写出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有创意。
如何把握标准,一条一条举例分析。
3. 指导讨论,当堂示范。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朗读作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表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词,教师都要肯定鼓励,小心呵护学生的热情。然后教师发表个人意见,口述旁批和总评。
4. 学生初评,小试牛刀。教师提出评改要求,学生使用常用修改符号批改剩余作文。
(二)小组评改,互相搀着走
1. 成立小组,高低互补。依据自愿原则和互补原则成立作文批改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并选出一个中心发言人。
2. 专题指导,典案析评。对于评改标准中的重难点,需要教师通过一些专题课,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析评,让学生理解领悟相关的理论知识。
3. 小组评议,搀扶共进。课堂上,如果一个小组一次只评改一篇文章,中心发言人朗读后,组织组员一一讨论评改标准中重难点。小组成员一个一个发表意见,小组内展开讨论,相互启发。形成一致意见后,由中心发言人圈点勾画,写出旁批和总评。课堂上,如果一个小组一次要完成几篇文章的评改,那就小组每个人先轮流把几篇文章都看完,边看边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更正标点。然后,中心发言人组织大家逐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每人一篇写出旁批和总评。总评要求学生全面写出具体批语,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是概括性的观点式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批语的篇幅(指总评)应有作文本一两页之多。所以,每评改一篇作文,学生写批语就相当于是在写一篇评论文章了。在小组评议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了解小组的评改情况,并适时加入到小组讨论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4. 推荐佳作,全班点评。评改结束后,各小组推选出一至二篇优秀作文在全班点评,交流争鸣,教师指导。一般做法是:由中心发言人或小组成员之一到讲台上点评组内推选出的优秀作文。点评结束后,其他小组发表意见,可以是针对该小组对该作文的评改的评价,或赞扬欣赏、或反对补充,也可以谈体会收获。当学生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时,教师要适时指导。指导时要结合写作理论,注重在指导中给予学生写作和评改的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领悟。
5. 教师查阅,培优补差。收回作文本,教师认真查阅各小组的评改情况,对批改认真的小组提出表扬,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评价有较大偏差的要个别辅导。同时将优秀习作、优秀评改及优秀评语收集整理展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自主评改,快乐向前走
1. 自改习作,养成习惯。要求学生习作完成后,多读几遍,养成自己修改的好习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可以是自己修改后誊抄过的,也可以使用修改符号直接在原作上进行修改。
2. 专题评改,重点突破。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较普遍问题,如开头结尾不能照应,选材不够典型,议论抒情不够自然等问题进行小组专题评改,充分讨论,集中指导。如某次作文训练,学生开头普遍存在问题,小组评改时就专门评改作文开头,小组充分讨论后,选出几篇典型的案例在全班进行讨论,教师指导后要求全班同学马上在课堂上重写或者对原作文开头进行改写。写完后,朗读自己写的开头,再让大家来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去领悟怎样写才能达到“简洁明了,尽快入题”的要求。
3. 自主评改,寻找亮点。交换习作,也可以抽签(学生不知道会抽到谁的,热情很高,很企盼),人手一篇,独立评改,可以在课下进行,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学生评改时反复推敲审读,寻找作文中的亮点、创意点,写出有理有据的旁批和总评。甚至可以把评改学生习作作为常规作业来布置。我们有时的做法就是,每间周周末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在这周写的作文就作为下周的评改材料。也就是一周是写作,一周是评改。这样既加强了练笔,又训练了学生的自主评改,让写——改——评成为一种常规,并力求在写作中写出个性、写出亮点,力求表达有创意。
4. 对话作者,深入品评。把评改后的作文交到习作者手中。习作者针对小组写的评语,写出自己的看法或反思,再返回到小组,评改小组针对习作者的意见再作讨论并写下回复,再次交到习作者手中。也可让习作者和评改者直接对话,口头交流。
5. 交叉评改,分享提高。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在自评互评作文中“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在实验后期可进行组与组之间和班与班之间交叉评改,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1.该成果操作性强,便于推广。
2.该成果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作文评改,在评改中,有对生活的参与、观察、思考,有对作文的认真评价与体味,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写作与评改过程中,不知不觉喜欢上作文,并在不断的写作中写出趣味、写出经验、写出能力。
3.该成果可以让语文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文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的现代新型教师转变。
四、成果效果
(一)成果实效
1.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①学生养成了修改互评的习惯,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参与,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②激发了表达冲动,浓厚了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
③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师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①增强了教改意识,改进了教学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②解放了语文教师,促进了科研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推广范围
1.成果推广、展示
①2010年5月,自贡市教科所在我校召开了该课题成果推广交流会,在全市推广应用该项课题研究成果。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课题成果操作性强,便于推广。
②2011年11月,自贡市教科所在自贡市绿盛实验学校召开“自贡市教育科研成果展示会”,该课题成果在会上进行了汇报、答辩,得到与会人员高度认可。
2. 专题讲座
①2013年4月,课题负责人高小红在自贡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进行《在“以生为本”的作文评改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专题讲座,在全市进一步推广应用该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评价,纷纷索要课题资料。
②2014年3月,课题负责人高小红为全自流井区中小学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课题成果推广专题讲座,反响甚好。
五、问题与思考
1.课题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参与活动还不够积极。
3.还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在准确性和生动性方面达到和谐的统一。
4.如何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是后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撰稿人:高小红
审核人:刘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