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研究
(自贡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完 成 人:邓凤昆 赖建容 钟长淑 江雪梅 丁 玲
成果来源:2009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我们的进行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指导意见,在课程总目标中写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此次的研究和学习,积极引领学生进入古代诗歌去遨游,增加学生的古代诗歌的积累数量,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同时找寻到一种能更好的适合学生古代诗词学习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为研究宗旨,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探究,寻找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徜徉,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学生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并且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成果内容
(一) 探索出了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两条有效途径
1.课堂强化
(1)探索出了诗歌教学的六种方法:诗歌引入、诗词配画、诗词化文、古诗新唱、趣味竞赛、诗歌鉴赏。
(2)探索出了诗歌教学有效的三种方式
A. 五步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绘意境---悟诗情
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感知古诗,要求读准,不添字,不漏字。在此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较关键的一步,因为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深遂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均由此表现出来。然后创设想象的氛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意境,并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这种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在韵味,在头脑中再现古诗的艺术境界,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最后,出示相似的古诗,让学生按上述的精髓,领略其深刻的底蕴。
B.五读法: 听读——译读——述读——背读——唱读
先由老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接着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再读诗文,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歌意境;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最后用古诗新唱加深印象。
C.“三趣”赏诗法:音趣——情趣——文趣。即熟读成诵感音趣、含英咀华品情趣、揣摩章法悟文趣。
2.活动强化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如诵读活动、交流活动、朗读比赛、背诵比赛、研读名家活动、手抄报比赛、知识比赛、征文大赛等。
(二)编撰出了校本教材《初中课外古诗词赏读》
本套教材分年级编排,共计三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学习任务确定拓展阅读篇目数:七年级80首,八年级100首,九年级40首。这些古诗词均紧扣该年级教材,是对该年级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补充。或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诗人的其他作品扩展;或以文中引用的诗句为基点,向整篇拓展;或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古诗扩展等。每一首诗都包括诗歌原文、背景知识介绍、注释、译文、赏析等五个板块。
三、成果特点
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
(一)选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课题组针对学生古诗词积累少,现行统编教材古诗词相对孤立,不成系统等问题,确定开展《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研究》,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强化古代诗歌诵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课题组确定了探索出在强化古代诗歌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编撰校本教材《初中课外古诗词赏读》等主要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展开研究,整个研究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三)研究成果丰富
课题组总结出了“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两条有效途径”,即“课堂强化”和“活动强化”,编撰出了《初中课外古诗词赏读》校本教材,形成了相关课例集。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诗歌教学的三种方式”、“激趣的六种方法”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初中课外古诗词赏读》校本教材对课内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强化诗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读本,可在同类学校中推广运用。
(四)研究效果明显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古代诗歌的积累,增强了学生运用诗歌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有60余名学生在四川省艺术人才大赛语言类竞赛中获奖。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课题组教师的论文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诵读的氛围,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四、成果效果
本课题研究在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交流推广,收到很好的效果。编撰出了校本教材《初中课外古诗词赏读》,在全校推广使用,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一)促进了学生成长
1.丰富了学生经典文化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2.提高了学生理解、欣赏诗歌并恰当的运用诗歌的能力。
3.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
4.丰富了诵读活动,营造了校园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5.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参加艺术人才大赛成绩突出。
(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点滴经验,课题组教师的论文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自身得到了锻炼、提高,且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育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迅速成长。教研组连续七学期被学校考核为一等奖。
(三)促进了学校发展
1.推动了学校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
2.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诵读的氛围。
3.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
五、问题与思考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课题的研究需要成员文化底蕴深厚,对古代诗歌有量的积累和质的赏析,课题成员自身知识的不够,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度。
(二)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强化,部编教材的使用,课题组还可就古代诗歌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研究,让该课题的成果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入。
(三)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启示我们,课题研究绝非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课题组实施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才能见效。
撰稿人:邓凤昆
审核人:江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