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校本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自贡市第四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沿滩区沿滩中学校
完 成 人:周志高 舒慧英 巫茂刚 明羽 杨宗梅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
一、成果背景
(一)成果研究背景
1.课程开发的需要
2.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3.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成果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以农村初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沿滩中学语文、数学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研究课题,试图在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
1.解决农村初中如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探索普通初级中学开发校本教材的基本策略的问题。
2.为农村初中如何整合地方文化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探索一些途径。
3.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师找到一条课堂内外资源整合的途径。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农村初中校本教学资源开发是教师提升校本课程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农村初中校本教学资源开发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操作成果
1.提炼了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一是贴近学校科研特色,我校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二是贴近学生,学生年龄小,活动容易厌倦,我们注意教材的内容、过程、形式的趣味化,学习的趣味化,学习的多样化,来吸引学生不断向知识源头攀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三是贴近教师,使教师既有以往的经验积累,又有新的研究方向,容易操作。四是贴近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放教材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开放学校可利用资源,开放教学时间。
2.总结归纳了收集和整理校本教材途径、方法
(1)对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现行教材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珍惜,也是一种快捷的课程开发行为。大胆地借鉴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可以增添更好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我们还鼓励教师对现行教材大胆审视、批判与改造。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更能体现课程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寻找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渗透,即以某一主题为基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要做到整合,首先要软化学科的边缘,使各学科保守、唯我的观念逐步变为切合、互利、双赢。这一行为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综合了解各学科知识,并善于发现和寻找切入点。这样开发出来的教材就会更多地体现现代教材的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如:《黄市—草帽之乡》就涉及语文、历史、美术等各学科的知识;《数学日记》就涉及数学、语文学科的知识。
(3)从有关读物中选取相关的内容
根据目标从读物中节选教材是教材比较常见的来源,我们在校本课程教材编写中也尝试了这条途径。如《沿滩中学家长学生读本》中的部分内容就是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教育》等中选编过来的。
(4)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教材建设中实施难度最大的一条途径,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校艺术长廊、住校部围墙、操场塑胶跑道的设计就是在总结我校校园文化创建成果。
(5)从现实生活中选题
从拓宽学习空间,开发师生主体潜能目标出发,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都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沿滩区“历史名人”调查,黄市的“草帽工艺”等,以各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学习、传承这些传统的工艺和文化。
(6)从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中挖掘
从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中挖掘是我校校本课程的又一大特点。如“江姐故居”、“吴玉章故居”、“富顺五虎山烈士林园” 的参观,九洪的“西瓜文化”等,就是从地域文化中挖掘的。
⑦从学生的作品中挖掘
我们的校本教材,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生,学生的作品、小实验、小调查、金点子,我们还让学生上网查寻资料等等,使教材更适合学生的实际。这些作品立意比较深,跟学生的距离近,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见《梦馨文学》、《沿滩中学数学习题集》、《沿滩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
(三)物化成果
1.教材:沿滩中学《梦馨文学》;
2.讲义: 《沿滩中学数学习题集》
《沿滩中学数学《沿滩中学初中数学培优行动》
《沿滩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选》。
三、成果的特点和创新点
1.为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特别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资源)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途径和策略。
2.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3.为学校内涵发展,走特色之路开展了积极的尝试。
四、成果效果
(一)成果实效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视野。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了自信心。
(3)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特长发挥。
(4)课题实验数据统计,学生各方面进步显著。
表1:学生学习成绩变化对比表(数学)
班级 | 实验班 | 对照班 |
两率 | 合格率 | 优生率 | 合格率 | 优生率 |
实验前 | 84.4% | 51.9% | 81.1% | 48.6% |
实验后 | 90.9% | 72.7% | 83.8% | 56.8% |
变化 | +6.5% | +20.8% | +2.7% | +8.2% |
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为同一水平班级。“实验班”参加了课题实验,“对照班”未参与课题实验。 |
表2:课题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对比表(数学)
调查内容 |
| 具体数据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学习数学 的兴趣 | 喜欢 | 63.5% | 74.4% |
不喜欢 | 16.6% | 7.3% |
无所谓 | 19.9% | 18.3% |
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 | 主动 | 42.7% | 58.8% |
被动 | 30.9% | 19.2% |
没改变 | 26.4% | 22.0% |
对老师现在 的教学方式 | 喜欢 | 49.8% | 60.6% |
不喜欢 | 13.6% | 4.8% |
无所谓 | 36.6% | 34.6% |
你现在学习数学的方式 | 动眼、口、手、脑、 合作探究 | 61.2% | 77.8% |
抄、背、算 | 15.2% | 4.5% |
听、说、抄、背、算 | 23.6% | 17.7% |
学习数学 的自信心 | 增强 | 36.2% | 54.5% |
减弱 | 37.6% | 31.7% |
没改变 | 26.2% | 13.8% |
2.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1)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 。
(2)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老师们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解决问题。。
(3)提升了教师课程理念、开发意识,提高了课程设计、开发能力。
(4)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5)锻炼了年轻教师,促使其成为学科的骨干。
3、校本教材开发促进了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建设
校本教材开发实验,促进了班风、校风的建设,使学生的兴趣、能力、精神、责任感从各种课外活动走进了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探索意识后,又从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推广范围
1、在全校进行了成果推广,所有学科进行了实验探索,效果较好。
2、被区内学校进行借鉴,操作性强,易上手。
五、问题与反思
1、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认识不足,研究方法仍较肤浅。
2、校内各学科间的资源,应该有教育功能的相似性,有资源的互补性,但在实验过程中,有避实就虚的现象,在与多学科间的资源整合方面,出现整而不合的现象。
3、校本教材的编写仍然不够完善,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仍需加大。
4、对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和有效性的研究不充分。
撰稿人:巫茂刚
审核人:朱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