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入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自贡市第四届教研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大安区凉高山小学校
完 成 人:高萍、夏志文、朱慧、赵英、陈润琪
成果来源:2007年大安区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教育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我口说我心,怎么说的就怎么写,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无话可说”的窘迫。
二、成果内容
总结提炼出了提高小学学生习作的“五+六”操作成果及培养学生习作的五条原则和六种教学策略。
(一)认识成果
1.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习惯。
2. 验证学习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
3. 探索和研究“从说入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操作成果
五条原则:
1.习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感受例文,联系实际。
(2)先谈后写,可写可谈。
(3)走出教室,体验生活。
(4)观察生活,引导体验。
(5)以情传情,开展活动。
2.榜样示范的原则。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写作,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
3.主体性原则。
作文教学评价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体现这一原则,关键是要抓住“善教”与"乐学"。
4.激励示范的原则。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的多元化原则。
多样性原则既体现在评价方式上,也体现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
(三)操作策略
六种策略:注重指导 →学会观察 → 贴近生活 → 内容丰富 → 开放互动 →树立自信
(1)要注重习作的指导。
激发动力,树立榜样;勾起欲望,创设情境。
(2)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习作是生活的展现,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3)写作的内容能够贴近生活。
只有这样才更能唤起他们的对事情情感体验和共鸣。
(4)习作内容力求丰富。
看图习作;续编小故事;畅想习作;写童话故事。
(5)不拘一格,开放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顺学而导,形式机动灵活。
(6)赏识评价,树立自信。
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评价学生习作的时候,让学生在直观的刺激中体验写作的无穷乐趣,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让孩子们认可自己,让他们知道:其实我是最棒的。
(四)物化成果
研究报告1份;编撰校本教材1本;编撰凉高山小学校《快乐作文集》1本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38篇,公开课、研究课22节,教案22篇;教师获奖证书26张。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特点
1.科学性
本研究成果是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以“听说读写”科学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扎实的实践研究得出的,具有科学性。
2.系统性
本成果包含3个认识成果、5条培养措施、6个操作策略,从理论到实践层次清晰,内容完整,具有系统性。
3.可操作性
本成果的5条培养措施简洁明了,有具体示例;6个操作策略环环相扣,操作要领清楚明白,具有可操作性。
(二)创新点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提高的绝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审美能力等良好的现代人的品质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创新潜能得以开发,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四、成果效果
(一)成果实效
1、学生方面
(1)转变了习作态度。
经过实验,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2)提高了习作兴趣。
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
(3)改变了习作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懂得作文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作文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常常充满真情实感。
(4)丰富了习作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习作兴趣逐步增长,习作能力日渐提高。
(5)提高了习作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学生习作能力水平大大提高。
2、教师方面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学校语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2)改变了教师的习作教学观。
教师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3)激发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反馈调控、体验成功、民主合作。
(4)提升了习作教学的素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推广范围
本成果先后经区教体局组织区级成果推广会2次;2017年6月,我校该课题成果在大安区科研课题推广会上作了交流。
五、问题与思考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说的能力。我们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多数是留守儿童,多数父母文化不高且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那么,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怎样实施调动、培养、爱护阅读的兴趣,利用哪些时间,哪些方法加强阅读,从而为孩子们的习作奠基?
撰稿人:高萍
审核人: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