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策略研究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第一中学
完 成 人:熊 硕 刘 燕 周 毅 章春容 冯春健
成果来源:2010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
一、成果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公民得到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然而民众的生命价值观却陷入了“真空”状态,致使漠视生命的社会伤害事件频繁发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人们痛定思痛后对学校教育发出的呼唤。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价值观教育严重缺失。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学生们整天埋头苦读,难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美丽,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而由此引发的一桩桩惨剧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因此,生物课本它本身就是一本“生命的教科书”,与其它学科相比,它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具体感性、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心灵,故此课题组以初中生物学教学为依托,开展《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层面的成果
1.教师方面
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价值观的觉醒和重建。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是开展本研究的重要一环。实施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师努力成为自觉重建教师生命价值观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生命价值观也伴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的觉醒和重建。
2.学生方面
主要要让每个学段的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建立一生的生命价值观。具体的培养目标又从以下的维度和层次展开:
(1)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和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知己”、“知人”、“知物”。
(2)三个目标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生命规律、关注生命本质
第二层次:珍爱生命主体、敬畏生命现象
第三层次:保护生命健康、提升生命价值
(二)操作层面的成果
总结出促进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的两条途径:
1.课堂渗透
对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课堂教育方式,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内容。
(1)渗透内容:归纳总结出以下渗透内容:

(2)逻辑主线:涵养生命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立足教学实践,并在教学中始终遵循一条逻辑主线:

预设和洞察学生的生命价值诉求,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生命知识,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之内化为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观念并激发他们产生一定的生命价值行为,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再次发现新的生命价值诉求,进行新一轮的循环和深化。
(3)四步教学法:课题组在实践中逐步运用并完善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课堂渗透模式:

知晓: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从认知层面知晓生命知识。
理解: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巧妙设置生命价值观冲突的情境,引发互动、对话和讨论,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体会生命的意义。
内化:学生在思考、分析、决策以及解决价值观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生命的意蕴,将科学的生命价值取向内化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
行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中将自己内化的生命价值观外显并不断完善。
(4)形成课例:完成的渗透课例32个,资料内容包括每一个课例的课件、教学设计和渗透点说明。
2.活动引领
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体验中成长。
(1)总结出活动的设计原则:
·内容的生活性·活动的体验性·结果的交流性·方案的系统性
(2)确立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形成了一套活动的实施流程:

·选取活动主题:根据生命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和层次,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内容的选择。
·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方案设计的原则,充分考虑学情、学校现有资源以及相关社会资源,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
·实施活动步骤:整合学校现有的生命教育资源,按活动方案展开课外教育活动,为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确导向。
·交流活动成果:指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成果的形式,利用课外活动课或班会课进行展示。
(三)学术成果
课例《传染病及其防治》获四川省初中生物赛课活动二等奖、《人的生殖》获2010年自贡市初中生物赛课活动一等奖、《绿色植物的氮氧平衡》获2011年自贡市初中生物赛课活动一等奖;课题组教师以课例设计《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为自贡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获一直好评;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撰写相关论文6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篇,获四川省生物教学论文评选省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三、成果创新点
(一)从生命的高度来把握生物课堂教学。
本课题着眼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育人的活动、是人的生命过程整体的组成成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主观能动性。
(二)省内首创促进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课堂设计逻辑主线和渗透模式。
课题组从实践研究中总结提炼出教学中的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以创立:“认知-理解-内化-行动”的课堂渗透模式,实践性强,可模仿,易推广,为省内、外同行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范本。
(三)形成32个典型课例的课件和教学设计值得推广。
本课题分三个层次挖掘、整理出渗透点32个,制作完成典型课例32套,运用这些素材可初步完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目标,适宜在省内外初中生物教学中推广应用。
四、成果效果
(一)学生层面
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合理,珍爱生命和善待生命的意识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生命价值取向更加积极,并具备初级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和能力,人生规划逐渐合理和清晰。
(二)教师层面
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也使参研教师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们生命教学观的逐步形成、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生成与重建。另外,研究活动也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老师们撰写的论文、课案,赛课活动也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
(三)学校层面
课题研究的良好效果带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政教处的强力推进下正向系列化、规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研究也带动了全校教师观念的转变,其他学科也纷纷开始了探索和尝试。课题组形成的价值观教育“四步教学法”和相关案例也在成都、资阳、自贡等相关学校推广运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五、问题与思考
1.课题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尚浅,在相关的案例中,有一些与生命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的结合点不能够清晰的表达,实施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
2.各学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都要通力挖掘,才能全面营造培养生命价值观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培养学生生命价值观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参与,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价值观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生命价值观目前只能通过调查前的初值和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再进行调查的阶段值来进行生命价值观的定量评定,并结合学生的言行等做定性的评价。同时在学生成长阶段会在不同的时期,遇到不同的事情,生命价值观也许还有所改变,所以怎样在学生形成较稳定的生命价值观时,形成较完善的生命价值观评价体系还需探索。
撰稿人:熊 硕
审核人:陈 洪
[1]备注:成果获奖时名称为《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