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完 成 人:陈启林 王 坚 范学银 叶制宪
成果来源:2008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本成果解决的问题:
1.解决现行中职“2+1”模式的不足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实行的“2+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还需要3到6个月的适应期。
2.解决中职学生职业能力不强的问题
现行中职教育多以课堂为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较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3.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
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问题,是制约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瓶颈。
4.解决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2+1”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从学生到员工的适应期较长,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劳动用工需求,影响到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的提高。
(二)本成果采用的主要做法
该成果的主要做法是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实习0.5年—回校学习1年—回企业顶岗实习0.5年。具体方法如下:
1.学习理论,夯实基础。学生第1年在学校主要学习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下企业实习奠定基础。
2.企业实习,强化技能。学生在校学习1年后,提前到企业实习0.5年,实现“教、学、做”合一,提前实现了由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变。
3.回校学习,提升水平。学生在企业实习0.5年后,再回校学习1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4.顶岗实习,再回实践。学生从企业回校学习1年后,带着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再回企业顶岗实习0.5年,直至毕业就业。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职教理念更新。该成果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职业与就业融为一体,在师生中树立了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新理念。
2.教育内容改进。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
3.教学模式创新。按“1+0.5+1+0.5”培养模式要求,开展任务教学法、场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教法,创新教学模式。
4.教改成效凸现。该成果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教研成果。
5.教学研究成果。编印了课题研究论文集。
(二)操作成果
1.形成了《机加工专业“1+0.5+1+0.5” 人才培养方案》
2.形成了《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3.形成了《关于加强学生项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
4.形成了《学生顶岗实习学生绩效量化考核办法》
5.开发了《车工工艺训练教程》、《机械制造常识》等校本教材
三、成果特点与创新点
(一)职教理念的更新
该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1+0.5+1+0.5”培养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大创新,有助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教改方案的创新
该成果形成了“123”教改方案,其创新点在于,“1”:构建了一个校企互动的平台;“2”: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零对接”;“3”:初步达到了实训教学师徒化、实训基地管理企业化、实训成果产品化的培养目标。
(四)评价模式的创新
本成果在评价模式上的创新,引进过程性和企业、社会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培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者劳动者。
四、成果的实践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参与“1+0.5+1+0.5”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升。解决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弱等的问题。
(二)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1+0.5+1+0.5”的培养模式实施,使学生在企业通过两个0.5年的循环实习与磨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三)促进了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的提升
参与该模式试点班的学生,一次性专业对口率较非试点班高出15%以上,就业稳定率高出近20%左右。
(四)促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通过该成果的推广,既缓解了企业技工不足的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赢。
五、成果的推广价值
该成果系全市独一,省内领先,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践性,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中职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该成果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循环,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对同类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六、问题与思考
该研究还不够深入,成果提炼不够,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撰稿人:范学银、陈启林
审核人:王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