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 >> 第五届(2013年) >> 浏览文章

九年制学校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管、用、创”运行机制
时间:2024年09月3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九年制学校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管、用、创”运行机制

(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完成人:赖建容、梁雪梅、代 燕、李立梅、王煜波

成果来源:自贡市高新区管委会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为了解决各科教学器材的低使用率和学生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等矛盾,我们从规范器材管理开始,构建学科教学器材的目录结构,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器材使用率,发挥教学器材效益等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教学器材有效使用实践和探索。

通过研究,我们解决了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管理”问题,建立规范、组建机构、分科归类、综合调节,管出效益;解决了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使用”问题,通过每材必用、一材多用、跨学科使用、多渠道使用,用出效率;解决了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创新”问题,通过增强学生体验的创新、明显实验效果的创新、突破重难点的创新、补充器材不足的创新,创出效果

 

二、成果内容

(一)理性认识成果

1.有效使用教学器材,要建立教学器材的“管理、使用、创新”运行机制。“管理”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使用”是“管理”的目的,“创新”是“管理和使用”的更高追求。

2.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管、用、创”运行机制,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激发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原动力,而用生活器材进行实验改进与创新则是培养环保意识的有效载体。

3.有效使用教学器材的“管、用、创”运行机制,能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器材的创新使用与创作,能使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践操作成果

有效使用器材的“管、用、创”运行机制,明确了教学器材的“四维度管理”、“五方法运用”、“六目标创新”,能确保教学器材“管出效益、用出效率、创出效果”。

1. “管”,指教学器材的有效管理,突出开放性和系统性,包括“成立机构、完善制度、构建目录、形成系统”四个维度。

1)成立管理机构:成立学校实验信息教育中心,专门负责教学器材、实验人员、实验教学的统一管理,负责对实验教师、实验员、各学科器材管理员的考核和业务培训、开展相关活动、反馈器材使用情况等。

2)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实验员)岗位职责、教学器材管理制度、实验活动开展制度,落实三公示和三开”(公示实验分类、实验计划、必做实验目录,开齐、开足、开好实验教学课)。

3构建两个目录:构建实验性器材教学的目录结构和实践性器材使用的年级梯级序列目录结构,使实验教师明确具体的器材使用和实验任务。

4)形成一个系统:通过教学器材的“四级管理”(分管校长——教务处——实验信息教育中心——各学科器材管理室),明确学校器材资源的“专人负责、统筹调配、综合利用”原则,让教学器材跨学科使用,从实验室走进教室,从教室走向活动。使器材的“管理、使用、创新”形成一个开放的、灵活的系统。

2. “用”,指教学器材的有效使用,突出使用率和使用面,包括“有材必用、一材多用、跨学科使用、多渠道使用、开放性使用”五种方法建立音体美学科器材使用的年级梯级序列,构建理化生实验教学的“三思考四步骤七环节”操作模式。做到实验活动“四开放”(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教学器材,向老师开放教学器材,向社会开放课堂教学)。

3.“创”,指教学器材的创新使用,突出趣味性、生活性,达成“激发兴趣、增强体验、放大效果、突破重难点、补充器材、形成资源”六个目标。

三、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在“纵向九个年级横向七个学科”(九年制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学科)中全面开展教学器材的有效性使用研究,建立了教学器材的“管、用、创”运行机制挖掘了教学器材的育人功能。

四、成果效果

(一)推广范围

本成果多次在市区以公开展示课、经验交流、参观学习、承办活动等形式推广。自贡日报、今日晚报等新闻媒体对课题研究的“系列活动”和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报道。学校校园网、校园在线、工作博客也适时展示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课题主持人多次在贵州、湖北、云南等省和省内市州及省级研讨活动中开设讲座或进行经验交流。

(二)成果实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萌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环境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实验技能得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发展,教师研究团队迅速成长。

3.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大变化”:学生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角色由监管转变为引导,教学方式由讲授转变为探究。

五、问题与思考

1.本研究是在九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成果的可复制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2.本成果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性转变和学生活动的丰富开展。

 

撰稿人:梁雪梅

审核人:陈  洪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