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研究
(自贡市第四届科研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育才小学
完 成 人:彭祥辉 罗胜元 宋宝平 冯智华 曹建国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
一、 成果背景
我们在论证课题可行性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意向、专业素养、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得出,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教师专业思想还不够牢固。
教师以“职业需要”而工作的比例还较大,他们往往处于被动工作状态;横向对比,我校教师将教师岗位作为“事业需要”的比例高于其它学校。队伍中已涌现31.8%的教师已将教师岗位当作“实现自我”的需要,这些教师已对教师职业产生眷恋和追求,这是“教师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我们期待在稳定这一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二)教师专业素质需要提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特征,教师应不断提高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否则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纳入课题探究的问题。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仍需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优良方法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能力为中心,实现“三维目标”。而事实上,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较多困惑和困难。我们应积极探素适应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形成符合教育规律、适合新课程理念、具有优良教育教学技能的“教师文化”。
(四)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研究模式,建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合作、学习、探究型的教师团队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五)学校和教师在充分发挥管理民主、教学民主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不断深化。
在管理中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施民主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建立相适应的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的举措,促进教师在和谐氛围中工作,形成优良的教师文化环境也是课题需要探究的内容之一。
(六)关注教师心理不够。
当前,我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是事实和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地步,教师健康的心理必然是良好“教师文化”的必然要求。调整教师的心理情绪,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也是课题的研究内容。教师中调查研究还表明,教师需要在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自己的综合素质希望得到提高。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性成果
1.教师文化建设的概念更加明确。教师文化,就是以学校教师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现代教育特征和社会进步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心理品质、态度倾向、思维方式、教育理念、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技能、职业规范及其活动结果等的一种文化形态。教师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心理素养。
2.构建了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把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确定为两大体系,即“教师精神文化素养”和“教师专业文化素养”。
“教师精神文化素养”的内容范畴是:人文素养;价值观念;精神状态。
“教师专业文化素养”的内容范畴是:良好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能;较高的职业规范。
(二)操作性成果
1.探索出了教师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是一种新的学习型组织和教师发展共同体。同时,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资源,作为课题实施的主要途径。
2.形成了《育才小学教师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3.构建了教师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
(1)提炼总结出了《育才小学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研究课题实施模式》
(2)实施模式及操作介绍
优良教师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素养”和“专业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教师人文素养、教师精神状态、教师共同价值观”和“教师文化素养、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教师职业修养”为两大体系,以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实施途径和载体,整合学校各项活动,以达到“敬业奉献、自主学习、健康身心、快乐工作、持续发展”的优良教师文化形成;建设成“开放、自主、交流、合作、互助、探究、共享”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共同体;形成建设制度,提升学校文化力之效能。
对教师文化建设的行为模式可概括为:【教师精神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教师专业文化素养(良好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能、较高的职业规范)】×(教师发展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内容与方法的有效整合,达到教师优良文化建设的目的。
如果用x表示育才优良教师文化建设,用a和b表示“教师精神文化素养”和“教师专业文化素养”, 用c表示途径和方法, 【 】2表示内容、方法与途径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师文化建设的效能最大化。那么,其关系式可为:x=【(a+b)×c】2。
(三)物化成果
编辑师德文集《守望精神家园》;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耕耘与收获》;教师教学设计汇编《精彩课堂》;教师文学作品专集《大公井》(育才特刊)。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视觉新
优良教师文化建设:前提性原则、促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
(二)思路新
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过程真实合理,研究线路指向清楚,即调查挖掘本校的优良传统中的文化元素——总结提炼本校的优良教师文化的构成要素——研制优良教师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评估修改方案——形成最终成果。
(三)方法新
构建了优良教师文化建设“1234”策略:“一条主线”:以弘扬、传承和发展优良教师文化传统为主线,“两个方面”:以教师精神文化、专业文化发展为两个重要方面,“三个层面”:以“活动载体、制度建设、形成文化”为递进形式的三个实施层面,“四个策略”:引导示范策略,竞争评比策略,激励达标策略,全员考评策略。
四、成果效果
(一)激发了教师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相关的各种研修活动得到整合,文化体育活动实现了主题化;
(二)教师倦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在职业压力难以减轻情况下,教师能勇于面对压力和困惑,保持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状态。
(三)学校已形成“开放、自主、交流、合作、互助、探究、共享成果”的研修学习氛围。
(四)各层面教师得到提高,中青年教师有发展的激情,老教师有发展的后劲。
(五)师德优良,各具人格魅力,专业思想牢固,专业能力强,爱生敬业,内心充满阳光的教师团队逐步形成。
(六)课题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多次在省市区教师教育、校本教研现场会调研会和总结会上作交流,受到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对于市、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师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五、问题与思考
(一)不断产生的社会问题对教师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教师职业倦怠新的诱发原因值得研究;比如,角色认同与教师承受的各种压力;价值取向在社会现实矛盾冲突中的坚守等等;
(三)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探索有了一定的成效,教师文化建设的理论性研究还要加强。
撰稿人:宋宝平
审核人:罗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