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研究
自贡市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完 成 人:贺永平 周德华 黄显清 周中华 辜莉琼
成果来源:2008年自贡市教育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我校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现状:
自2007年6月至2007年3月之间,绿盛家园就发生了四次火灾,消防队员的及时扑救,住户没有造成过大的损失。通过调查,四户人中就有三户是由于小孩用火还慎造成的,年龄都在八至十二岁之间,几乎都是我校的在校学生。
自2006年元月至2007年元月一年间,我校学生发生在校外的交通事故就达10起,有从家长的摩托车上摔下的,有不遵守交通规则被撞伤的,有在公路两旁追逐意外受伤的。
课题组综合上述情况对学校三、五、七年级3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广大学生的安全自救及紧急避险能力还非常差,很多人都没能掌握最基本的安全自救技巧,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命,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各地安全自救案例研究:
通过调查,课题组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安全事故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研究显示,面对危险,掌握安全自救技能是化险为夷最有效的方法,安全自救的常识的普及应该青少年做起,儿童及青少年应如何安全自救,迅速地作出反应,学会生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这既是考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也反映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开展安全自救能力培养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达到提高生存自救能力,这就迫切需要让青少年从小学习安全自救知识,掌握应急生存本领,培养自我防护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
二、成果内容:
(一)把安全自救能力培养纳入体育课程。
以体育课为实施主要途径,分别确定了在体育课中培养紧急疏散、地震逃生、火场逃生、交通安全、运动安全五个方面的安全自救能力的基本方法,制定了我校的安全自救能力培养校本教材。
(二)制定了我校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教学大纲。
分四个水平段制定定了对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的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实施办法、评价标准。
(三)制定了学校紧急事件应急措施及安全演练预案。
紧急情况下,全校将迅速启动安全演练预案,将形成以校长为总指挥,全体教工为成员的紧急情况工作组,全力保护全校三千多名学生的安全,并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四)加强了学生安全环境的建设。
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了学校安全设施的建设,应急装置的投入。校园内随处可见安全警示标语,学生的运动、学习、生活场所都有定期检查的机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形成了家校结合的安全自救能力培养模式。
形成了一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课题选题具有针对性。
课题针对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不高,相关教育教学模式不系统,安全教育实效性较低的情况下,选取了这一课题。
(二)研究方法得当,措施有效。
课题组选择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模拟练习、反复试验等研究方法,适合本课题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座谈、模拟演练、展示成果。分层指导、定时检测分析等有效措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成效显著。
本课题运用体育课堂,对学生紧急疏散、地震逃生、火场逃生、交通安全、运动安全五个方面的安全自救能力进行系统培养研究,总结出中小学义务段学生分四个水平的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标准,以目标评价法对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现应急避险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在校园内外发生安全事故率大幅度降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能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教学技能明显提高,有多篇论文、定期安全演练及公开课获得各级奖励。
(四)课题管理规范,资料详实,工作扎实,成果较丰富,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四、成果效果(主要内容:成果实效,推广范围)
(一)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体育课的对五个基本方面自救与避险知识的普及,学生都能在遇到实际危险时,及时有做出反应。各水平段的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根据年龄特点,能从认知到识记,再到掌握。
(二)学生受各种安全事故、紧急事故伤害的机率大幅度的下降。
学生安全意识明显的增强。起始年级的学生中,在老师的提示下都能准确的把安全注意事故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课间有同学玩危险的游戏时,会有同学主动上前劝阻、提醒,老师一问到上课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时,同学们都能准确的回答:注意安全。上学和放学路上,学生们都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三)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学生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过硬的基本能力去应对。
5·12大地震发生时,我校全体学生在3分钟内全部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尽管我校是一个园林式的学校,学生教室分散,楼道转角多,结构较为复杂,但所有教师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严重性,按平时的模拟演练要求,迅速到了指定位置,各班不仅是有指定的疏散路线、避险场地,还确定了疏散的时机和顺序,学生心理素质较好,情绪稳定,没有一点慌乱的情况,按平时演练时训练的要求,全校师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到安全的地带。
(四)形成了以安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内过道旁、教室内、运动场馆内等地方随处可以看见安全警示标语,全校的过道均被黄实线分成了左右两块区域,强调上下楼道靠右有序行走不拥挤。特别是运动场上,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安全工作做得更细,每一项体育器材的使用都有详细的安全提示,注意事项。使事故率较高的学生运动伤害降到了较低水平。校门口每天上放学的高峰时间,都进行了交通管制,不允许车辆通行。一系列的措施,使安全事故率大幅度的降低,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五)把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融入到了德育工作中。
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参与下,学校专门开辟了安全课题墙报,分别由学生会、团委、体育组定期更换,加大了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知识的宣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把安全教育融入到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重点强调通过班主任这条渠道加强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加强了班级与安全相关的考核力度。
(六)整体提高了研究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参加研究的五名主研教师和多名协研究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其中三名主研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三名教师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三名教师在市级体育公开课中获一等奖。
五、问题与思考
(一)如何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
扩大学生安全方面知识面,拓展教育内容,把更多的安全自救能力培养内容融入到校本教材中,除了本次重点研究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外,加强学生心理安全方面的辅导。
(二)如何丰富学生安全自救能力培养阵地?
扩大学生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阵地,把安全自救能力培养除体育课外,融入到班会教育、德育、及各学科的教育工作中。
(三)如何分层次梯级培养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树立终身安全意识
培在现有的分水平段的研究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与水平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使学生能在九年的学习中掌握更多,更扎实的安全自救与应急避险能力,真正的掌握生存的能力。
(四)如何有效的检测、评价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
撰稿人:贺永平
审核人:黄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