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施孝心教育的实践研究
(省第四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自贡市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主研人员:刘乾跃、张强、冯成兵、王德刚、刘水生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孝心教育系列活动,丰富了德育内容——给亲人写封信、假期孝心作业、我为妈妈过生日、到敬老院“尽孝”、等活动,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重视“孝心”环境中,实现相互教育、自我教育,以养成良好的“孝心”意识。
实施“孝心”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的深化:近三年,学校先后获得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以亲情活动和感恩活动为载体实施孝心教育,使学生学会了认识自我、感悟亲情,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善待自己,规划人生。
1. 学校每年利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或重要世界性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
每年评选孝心儿女, 常年开展“六个心”的孝心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 每学期组织“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等主题班会。
每学期末均给学生布置特殊作业——孝心作业,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期开展读孝心故事、唱孝心歌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孝心观念。
3.每周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如为长辈削一次水果等。
亲情教育和感恩系列活动触击了学生心灵,使学生明白了感恩的价值,学会了孝敬父母,善待自己。
三、研究成果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探索出了“中学实施孝心教育的三条途径”:
1.活动体验途径
即学校组织亲情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亲情;学生参与家庭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从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感恩情怀。
① 通过大型亲情联谊活动,让学生体验。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到学校参加。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母亲的伟大。活动中通过学生齐唱童年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思考妈妈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在游戏“心灵感应亲子互动”中,妈妈蒙上眼睛能百分之百找到自己的孩子,而孩子蒙上眼睛却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能找到妈妈,暴露出了爱与被爱的反差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震撼与反思……体验亲情,产生感恩情怀。
② 通过设立孝心活动月、孝心活动日组织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校将三月和十月定为孝心活动月,把每周星期天定为“孝敬父母日”,要求学生以具体行动孝敬父母。开展“六个心”的孝心教育活动:即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多帮忙,让父母省心;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让父母开心;善沟通,让父母称心;能宽容,让父母顺心。
③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体验。学校每学期学校安排各年级组织开展“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给父亲(母亲)写封信,感谢养育之恩”、“向祖国报告——我长大了”、“ 读孝心故事、唱孝心歌”、“我为孤寡老人献孝心”等主题班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孝心观念。
④ 通过布置特殊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每学期末均向全校学生布置特殊作业——孝心作业,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假期结束由家长签字,交回学校。
2.学科渗透途径
即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或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教育。
语文老师利用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作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孝心教育。课本中鲜活的事例成为了孝心教育有效的载体。
音乐老师在上初中音乐课和高中音乐欣赏课时,教唱孝心歌——《白发亲娘》、《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让学生体会父母恩情,培养感恩情怀。
3.家校配合途径
即建立家长学校,坚持开展家长培训,及时交流信息,搭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平台——学校“家庭教育中心”,常年开展活动。
四、研究效果
课题组通过研究形成的“孝心”教育系列活动方案,孝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省内外迅速推广,产生了轰动,数百所中小学纷纷邀请课题负责人开办孝心教育专题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课题负责人被评为“自贡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被聘为自贡市政府、妇联组建的“营造温馨家庭,构建和谐社会”讲师团成员;被团市委聘请为“关爱留守学生”专家顾问;多次再版的《家庭教育启示录》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著作奖。无条件为农村的学校作家庭孝心教育报告,免费为省内外300多所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作家庭教育报告以及家庭教育义务。2007年以来,先后为金牛区、都江堰市、邛崃市、重庆各区,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培训;先后为省内外80余万家长、数百所学校免费举办了650余场孝心教育专题报告会。
2008年北京四中网校聘请本课题负责人为家庭教育亲情教育专家,《自贡日报》、《自贡晚报》、自贡电视台等媒体经常报道我校的“孝心”教育活动。
五、问题与思考
1、此课题研究,只靠学校研究不够,有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共同研究,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影响的范围才会更宽泛,社会效益也才会更显著。
2、课题组将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广,充分体现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课题组将对中国的孝文化继续研究和探索,秉承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家教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绚丽的风采。
撰稿:刘乾跃 张强
审核: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