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自贡市第三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完 成 人:刘祖梅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
一、成果背景
(一)学校现状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成立于2002年9月,办学伊始,社会认同感低,又面临高新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现状,所以初中学生人数少,生源质量差。怎么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素质,增强社会认同感,使学校在高新区能迅速崛起,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学校以英语学科的教学实验改革为突破口,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实践、创造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二)我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我们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更是存在费时多、收效差,口语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课堂应用的时候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交流,结果是注重口语与完成语法教学却无法兼顾,因此探索一条符合学生特点,通过口语的学习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新途径,正是我们需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对各种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包容性,适合多种活动类型和组织形式,不但适用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也适用于学习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活动,不但可以独立操作,也有利于合作学习。
(二)操作成果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获得语言知识,而且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在课题研究中,结合教学实际,我们总结出这样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方式:
1.摸拟表演任务化。
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把文章出现的环境设置到课堂中,让学生再现真实的情景,进行模拟表演。学生表演时,再现真实的情景,会让他们感到亲切无比,也会乐不可支,学生们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主动运用口语,反复运用口语,达到提高听力、正确运用语法知识的积极性
2.竞赛任务化。
学生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运用竞赛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大量使用口语进行交际,这一方法特别适合于单词的教学.例如,在教学形容词时,可设计出如下任务:a、在黑板上写10个形容词(应有明确的反义词),b、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讨论,c、各组把所找出的反义词派代表一一报出。在竞赛中,为了完成任务,学生显得情绪饱满,兴奋异常,并相互感染,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口语被大量使用,学习效率因此大大提高。
3.相关实例任务法
在我们的英语课文中,有大量的故事。结合课文,我们可以设计出简单的学生易完成的任务:讲故事。引出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历史事实,特别是热点或众所周知的,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任务讨论法。
为了完成讨论任务,4人一组,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讨论结束后,组长代表该组发言(主张以轮流为好),此法特点:涉及面广,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可以使学生从别人身上吸取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
5.实际操作任务化。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用中学、学中用、用了就学”。结合课堂实际,可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主动学习他所要运用的知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强,动手能力也得以提高。
6.任务调查法。
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情况调查教学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能力,而且通过调查的方式,促使学生去了解一些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的英语表达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口语交际能力。
7.任务采访法。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情景的描述,特别在关于进行时态的教学中,教材给了我们大量的关于当时情景的描述,学生的好奇心重,探究欲望强,结合学生特点,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出采访任务。在前任务阶段,让学生自己去熟悉采访对象,并教给他们相关的采访用语和相关的采访礼仪,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为学生设计出采访任务,让学生去采访,最后得出结论,为大家展示当时事实真相。
8.综合任务法。
具体一堂课,往往是多种任务贯串在一起,层层递进。例如JEFC-Book 2A-Unit 3-L10
Pre-task:中秋节、感恩节调查,分两人小组调查找资料。
Task 1:就朋友或自己如何庆祝中秋节展开交流,三人一组,
Task 2:三人一组,要讨论美国人如何庆祝感恩节,
Task 3:教师制作如下表格,分给各组展开问答,并填写表格:
Country | day | date | food | activities |
China |
|
|
|
|
USA |
|
|
|
|
How to celebrate their festival
Task 4:根据图表,谈谈中秋节与感恩节之间的不同。每组推选一位进行陈述,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出优秀演讲手。
Task 5:创设真实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中用英语,用中学英语
(三)物化成果:
1.实验阶段学生市统考成绩显著提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任务型的口语交际,在不断交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不断进行语言输入、输出的强化,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过程从量变达到质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学科成绩。自本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学生在期末市统考中,一分三率稳居全市前三甲,尤其在2003~2004学年的期末统考中,实验班级学生的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低差率几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
2. 实验期间学生英语综合语言素养提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任务型的口语交际,在不断交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不断进行语言输入、输出的强化,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过程从量变达到质变,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04年课题组选派16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市级奖项4人,获奖率达88%;2005年选派12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获市级奖项6人,获奖率100%。
3. 教师成长、获奖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参研教师贯彻任务型教学理念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入、具体的理解和认识,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同时,经过课堂打磨、积极探索、反复实践,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课题负责人刘祖梅从中学二级教师迅速成长为一级教师,在课题实验期间,在各项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奖1项,市级奖8项,区级奖2项。研究期间,撰写的科研论文《浅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获省级一等奖,《英语口语—从教师自身做起》、《浅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它主研教师的专业职称也均得到了提升,参加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奖1人次,市级奖17人次,区级奖5人次。研究期间,参研教师撰写的论文《运用任务型教学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获市级一等奖,其它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二等奖1篇、市级一等奖2篇、市级二等奖1篇、市级三等奖1篇。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以往的口语教学中,我们也注意语言的交际性,在课堂应用的时候,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交流,但存在的问题是注重口语却无法完成语法教学。同时兼顾却无法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这样导致优生更优,差生依然无法开口,最终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本课题的特点在于:通过口语的学习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新途径,即重视口语的交际性又关注目标任务的达成,这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
四、成果效果
(一)研究成果的产生及推广
课题组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获得语言知识,而且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并且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式,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向市区内其它学校推广,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二)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变量(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习行为发生明显变化,学习活力性明显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能力也得以提高,学校英语学习气氛浓,课堂气氛活跃,成绩也在市属内类中学生名列前茅。在实验期间,从学生参加竞赛成绩可以看出,优生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在被选送的参赛学生中,获全国奖率达近70%,在2004年的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我校杨阳名列自贡片区第一名。特别是在2006年的中考中,实验班学生重点中学上线率达近50%。英语优生率达近5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英语成绩上140分的就有10人,最高分数达148。
(三)参研教师迅速成长
参研教师普遍重视教研、教改,积极上进,成长迅速。在平常教学中,认真思考,专业理论水平提高。把所思所想诉诸以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五、问题与思考
(一)教师的学习与发展
课题的实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文化素养,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新时代的挑战是永远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教师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付诸行动,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必然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认同、内化和外显的过程。因此,抓意识的深化和牢固并使之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二)成果的灵活使用
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运用,不能照搬现成的模式,而要结合各班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我们的英语教师所应解决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那些十分乏味、枯燥的课文教学中发掘出一些task-oriented活动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和有效性,防止任务的泛滥和极端。同样地,Go for it这套教材倡导任务型教学,淡化语法,没有以语02法为线,未将知识点、语法点融于对话、课文中。怎样通过任务的设计,把知识点、语法点相结合进行口语操练,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这是有待于我们英语教师探讨并为之努力的问题。
撰稿人:刘祖梅
审核人:杨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