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途径与方法研究
(自贡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自流井区东方小学校
完 成 人:胡新鸣 余建英 许静红 李林 刘一兵
成果来源: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国家“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子课题
一、成果背景
科学素养、技术素养、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已被世界公认为现代人应必备的几大基本素养。在此情况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并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与技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993 年前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第一次正式将活动课纳入课程计划;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开设综合课、实践课,科学课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设置和培养模式,寻求新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为新世纪教学和学生的培养寻找新的突破口。因此,本课题研究和探索尝试如何把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找到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理论认识基础。
(1)在基础教育小学段实施科技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在基础教育小学段实施科技教育,具有实践的可行性。
(3)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启发和不断训练得到发展和提高。
(4)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是实现创造活动和实现创造成果的灵魂与核心。
2.为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直接指导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在我国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中,更多的是指导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理论内容,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理论上的支持还不十分充足,以至于在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显得比较困难。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创新的潜能,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中通过改革课堂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初步科技探索能力为核心,借助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强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的质疑精神、问题意识、思维的广度和批判性、创新想象力等方面是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式,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
3.总结出“开展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的四个原则。
(1)思想原则;(2)教学原则; (3)组织原则; (4)学习原则。
(二)操作成果
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五四六”操作策略。即:“五种形式,四种途径,六种方法”
1.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五种形式”。
(1)开展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形式;(2)开展课外活动为主渠道的形式;(3)开展比赛促发展的形式;(4)开展科普宣传、举办科普活动形式;(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2.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四种途径”。
(1)将《小学生科技探索活动》课教学与《科学》课教学融为一体;(2)让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索实践活动互为促进:;(3)让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实现有机结合;(4)以比赛促学习、促兴趣、促动力、促提高。
3.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六种方法”。
(1)观察——猜想——合作探索验证法;(2)证验、探究归因法;(3)理论知识实践运用法;(4)问题——探究——归纳——发散法;(5)课题调查、研究法;(6)实践创新研究法。
三、成果创新点
(一)将《小学生科技探索活动》与《科学》整合引进课堂。
将《小学生科技探索活动》与《科学》进行整合引进课堂,有效的控制了研究的方向,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操作性,有效的推动了东方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
(二)形成了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操作策略。
形成了小学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五四六”操作策略。即:“五种形式,四种途径,六种方法”。
四、成果效果
本课题研究,有效延伸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与形式。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研究教师和学生获奖成果丰富。其中:课题组获全国优秀组织奖一项、区一等奖一项;课题组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获省一等奖一项、市一等奖一项、区一、二等奖四项,参加区教案比赛获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二项;参加实验的学生有89人次在“青少年创新大赛”、“少年百科知识竞赛”、“小学生自然科技竞赛”、“小学生自然科学实验竞赛”、“科普知识竞赛”等中获全国等级奖四项、省级奖十一项、市级等级奖六十项、区级等级奖十四项。
五、问题与思考
(一)教师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以适应基础教育新的发展形势。
(二)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开展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科技实践的要求,存在经费上的严重制约。
撰稿人:胡新鸣
审核人:刘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