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整体性思维训练教法的探索
(自贡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
完成单位:自贡市蜀光中学
完 成 人:吴克让 陈新明 曹继先 吴泽英 周忠岗
一、成果背景
(一)研究的主要动因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养,道路是众多且宽广的。然而,最重要的高速公路之一应为语文教学,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之一便是作文教学。
21世纪是一个强调创新的崭新世纪。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时代的进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定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明了方向:“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这些自建国几十年来第一次提出的写作新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师在创新作文新的教学天地里发起了全新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所谓系统,就是一个相互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具有特定功能的有序性整体。所谓整体,指整个集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整体性,就是指教师在以大胆探索有创意的教法为前提,将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中每种文体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基本程序融入教学之中,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以构建全篇作文为目的来统帅若干局部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改思想。
二、成果内容
(一)探索的必要性
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就大声疾呼:“语文教学以往少慢差费的办法不能不放弃,怎么样转变到多快好省必须赶紧研究,总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得到切实有效的改进。”这种批评,当然也涵盖相对陈日的传统作文教法。
在不断探索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困感,不断寻求新视角、新思路、新坐标。然而,不少中学生在提笔作文时,常常被胸有千言、下笔无语,心中了然,下笔茫然的苦恼所困扰,因此,就只能在巍峨的作文殿堂前望而却步,心灰意冷,甚至在漫长的写作征程上白暴自弃、偃旗息鼓了,
其实,一篇作文就是一个整体,不能对整体的任何一个组成元素随意偏废。比如,有时一个材料很好,但夹在全篇中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我们只能忍痛割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再生动,再精辟,如果放到文章中成了大仲马说的大红补巴,也就只能暂时委屈它。而有时互不相关的一些材料我们又会某种手法把它组成一个整体。可见,凡作文都是从全篇着眼的,即写出来的都是文章。甚至有时进行写片段的单项训练,其实都应该有全篇的整体思路——这一片段如果放在篇中,应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要用它。
传统作文教学自然状态的不严格的科学程序和太严格的入格大法,就是忽路了作文的整体性,枯燥的写作知识将学生作文的整体肢解,儡化的写作循环将学生作文的兴越冲淡。
因此,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把握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整体性,就是在过去的“少慢差费”和追寻的“多快好省”之间架起一座必要的桥梁。
(二)探索的可行性
我们当然不能忽略作文的有序性。一般作文过程的序就体现在:积累材料——分析材料——形成形象(或形成观点)——谋篇构思——形成初稿——修改润色——誊抄成文。考场作文的序应该是:审题——选材——运思—一表达——修改。再简而言之,作文的序则提纯浓缩为:吸收——内孕——外化。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任何一个写作过程,都是被全篇所统领,都是为成文而服务的。
传统作文教学的症结就在于:过于强调树木而忽略了森林,过于强调过程而忽略了结果,过于强调作文的有序性而忽略了它的整体性。
其实,高中学生对三大文体的每一个作文程序都了然于胸,在三年的作文教学中仍然在机械地重复这些单一的程序,而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谛束之高阁,其效果不言自明。
再看初中学生,他们在小学时已经基本掌握了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表达方式,对记叙文的写人、记事、摹景、状物也较为热悉,再在记叙文教学上肢解式地强调每一个单一的程序,也有“少慢差费”之嫌。当然,初中生对于说明文和议论文写法相对陌生,教师在作文课上对其两种文体的每一个程序肯定要讲,但如果也能从它们的整体性的把握上去认知、备课、讲授、引导,其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作文教学,就像高明的建筑师教工匠们建筑宫殿一样,精心设计的蓝图就是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学的发源地,而每一类工匠的每一道工序就是学生作文中的具体程序,用蓝图去统率工序,就是用整体性去统率有序性,小巧玲珑的官殿式的优秀作文就完全可能诞生在学生的笔下。
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第四十三)中指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其大意即:总观全文的命意,联系开头和结尾决定去取,组合章节,经纬全篇,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散漫。其实也就体现出了写文章要把握整体性的思想。
(三)探索的前瞻性
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是素质教育主旋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音符。这对于培养新世纪激烈竞争的时代潮流中的弄湖儿,有著特定的时代意义。
吉林省教育学院王鹏伟教投在《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9期上刊发了论文《美、日、苏作文教学发展趋势》,该文认为这几个国家体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是:“一、生活化;二,实用化;三,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其中第三点,理解为蕴含了整体性的倾向,也毫不牵强。
龙武通教授早在1986年的《贵州社会科学》第一期上就提出要实施“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创造教育”,该文认为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目的是千方百计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多出人才。因为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教师在开发优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使中差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教育质量就会迅速获得大面积提高。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探索,是时代的需要,而把握中学创新作文的整体性教法,又是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的大胆尝试。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在过去传统作文教学“少慢差费”和追寻的“多快好看”之间架起一座必要的桥梁。
传统作文教学自然状态的不严格的科学程序和太严格的入格大法,就是忽路了作文的整体性,枯燥的写作知识将学生作文的整体肢解,儡化的写作循环将学生作文的兴趣冲淡。因此,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把握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整体性,就是在过去的“少慢差费”和追寻的“多快好省”之间架起一座必要的桥梁。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目的是千方百计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多出人才。因为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教师在开发优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使中差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教育质量就会迅速获得大面积提高。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中学创新作文教法的探索,是时代的需要,而把握中学创新作文的整体性教法,又是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的大胆尝试。
四、成果效果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研及参研教师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整理优秀教案及公开课资料,撰写各类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的刊物并获各类奖项;逐步将从传统作文教学走向作文创新整体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
(二)提升了学生的作文创新思维。
学生突破传统作文思维的窠臼,创新思维得到明显提升,在写作中体现出整体性思考。
(三)提升了学校语文教学质量。
课题实施工作的两年,也是我校在校长、分管领导、教研组长的领导下,教学语文取得长足发展的两年。语文教学全面开花,实验班级的语文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问题与思考
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教法,仅仅是一种探索,当然需要“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胆略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纵使这已经成为一种方法,也还需要去具体实践。因为,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开幕式上说过:“ 在十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声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这并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话用,任何教法学法都会变成堆公式。”
在高考和中考里作文占40%的今天,探索中学创新作文整体性较法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愿语文战线的同仁们朝着教学效果“多快好省”的既定目标勇敢探索,获得整体性的丰收。
撰稿:周忠岗
审核:吴克让 曹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