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品格
自贡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校
完 成 人:朱莉 黄文华 杨晓彬 张新民 张岚
成果来源:2002年自贡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应试教育”很大程度地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高度重视,成效显著的典型经验教育了我们。
不少学校存在着课内抓应试,课外抓素质的双轨现象,片面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几次艺术类等活动。发达国家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广阔前景,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和谐的性格、健全的人格;促进了学校软硬件的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势力。
(二)课题开展希望解决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教育为契机”,就是指在目前学校整个教育活动中,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探索出一条艺术教育对学生良好素质品格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学校有特点,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成果内容
(一)认识成果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艺术教育改革实验。
2.抛弃陈旧的艺术教育观,树立科学的艺术教育观。
3.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健全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二)提出了一个“三元素”共同发展目标,完善了“246”教育教学形式,构建了“333”操作框架。
1.在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上课要树立一个观念,确立三个目标,突出三种方法,营造四种氛围,改变一种模式。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2)确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3)突出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4)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5)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
2. 完善艺术教育“1234”模式。
(1)一个共同发展为目标。
(2)开展“两个活动”。
(3)构建艺术教育的“333”操作框架.即三原则、三课型、三渠道。
(4)做到“四个结合”。
3.课外艺术活动内容多样化,组织管理系统化。
4.挖掘非艺术学科中的艺术教育素材,探索在非艺术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物化成果
实验教师们创建艺术化课堂和市区级示范研究课、优质课、公开课近40余节,收集交流发表文章约100篇。一些教师迅速成为校、区、市级教学骨干、优秀教师。学校组建了三棋、足球、田径、合唱、舞蹈等艺体专业团队,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各级比赛均取得了可喜成绩;科技节学生办科技小报、画科幻画、制作发明科技作品,在老师指导下近四届参加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省市等级奖,学校因此获集体组织奖。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提出了一个“三元素”共同发展目标(即学生、教师、学校各自不同却又融为一体的发展目标),完善了“246”教育教学形式(即兴趣、文体和四节活动等),构建了“333”操作框架(即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构建师生教学关系,从课堂到课外,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
(二) 完善艺术教育“1234”模式。
1.一个共同发展为目标。
即学校、教师、学生“三元素” 共同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规范+特色;教师成长目标:达标+特艺;学生培养目标:合格+特长)。
2.开展“两个活动”。
“两活动”即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我校把活动课划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按课程表安排的以班级为单位班队、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活动课;二是以学生特长和学校需要组织的各类普及性活动。如根据教师专长和学生兴趣要求开设的兴趣活动。
3.构建艺术教育的“333”操作框架.即三原则、三课型、三渠道。
“三原则”即服务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三课型”即知识课、渗透课、综合课。知识课主要指音乐、美术课。 “三渠道”即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外活动次渠道,社会补充辅渠道。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第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第三、校内外结合。
第四、训练与参赛相结合。
四、成果效果
(一)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方法、能力等各方面的变化。
(二)实验教师的成长。
(三)课堂教学观念、模式、途径方法的基本形成。
五、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 摈弃陈旧的艺术教育观,树立科学的艺术教育观方面做得还不够。
2. 需要不断探索艺术教育对学生良好素质品格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学校有特点,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3.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分层要求,分类指导。
(二)今后的设想
1.继续加强艺术教育研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受到美的熏陶,升华自己美的情感,培养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通过对教师教学、科研情况的跟踪、调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挖掘艺术审美教育素材,让学生乐学、会学,发展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课题的研究为学校全面推行课改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撰稿人:杨晓彬
审核人:钟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