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
(自贡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完成单位:自贡市育才小学
完 成 人:罗胜元 刘仁良 彭祥辉 曹 建 童利群
成果来源:自贡市教育局普教科研项目
一、成果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发[1999]9号)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省厅已明文规定小学生的学科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主要研究小学阶段所开设的各学科的成绩评定办法,确定各学科考核、考试的原则、方法、等级确定办法、考核细则。《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是通过教与学的不断改革来实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持续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确保教学高质量。
小学生的学科成绩如何评定更科学、更有利于教与学;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学科成绩的等级如何确定;确定学科成绩的等级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和该年级段要求,考核内容、方法是否具体、可操作、可衡量;改变一次性评价(考试分数)的弊端而加强过程性考核;实现单一考试办法评定学生到综合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转变;实现教师只看重考试分数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步上升;《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较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成果内容
(一)确定了学科成绩评定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根据学科目标的要求,制定各考核项目的具体目标,按具体目标考核。
2.客观性原则
评价必须真实、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做到积极评价与矫正性评价结合。
3.激励性原则
“赞许的肯定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评定要富于指导性和激励作用”,评价遵循激励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实现“最近发展期”的目标,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形成了学科成绩评定的方案
1.语数学科

2.其它学科

3.等级确定
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考试)按比例算出学期综合分数,再根据综合分数确定等级:总分值90—10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争取及格。
(三)制定了各学科的具体实施细则
1.制定了各学科的评定考核细则,分学科确定了具体的考核项目、考核要求、分值;
2.任课教师根据学科考核细则,结合学生实际再按考核项目确定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
3.根据各学科的评定考核细则,学校统一印制了操作性强的《学科成绩评定表》,教师按此表进行过程性的考核记载。
(四)完善了各学科考试、考核操作的总要求
考查要有书面的(笔试)又要有口头的(口试)和实际操作、实践活动。要有期末的成绩考查,更要注意对平时学习情况的过程质量考查,不考试的学科尤其要加强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考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科成绩。通过改进学科成绩考查和评定的方法激励、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成果特点及创新点
形成了符合新课改精神具有育才小学特色的《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的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考试、考核办法及评价学科成绩的公式,形成了涵盖所有学科的考核评定细则。各学科考核方案要能体现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各学科具有指导作用。
《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符合新课改精神,该课题在国家实施新课改之前开始试行,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反过来,实施新课改又有效地推动了课题的实施和深化。
四、成果成效
(一)课题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
1.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得到平衡发展,均保持在市、区前列位置;
2.毕业出口质量连续十多年获得区评估综合一名(一等奖)。
3.课题实施后几年参加市质量抽测语文、数学、思品等学科综合第一。
(二)课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1.对我校毕业生升入的中学的随机调查,对调查项目认为“好和较好”、“一般”的比例分别为“学生的综合素质”97%、3%,“学习的自主性”94%、6%,“学习方法”96%、4%,“学习能力”97.9%、2.1%,“学习习惯”99%、1%,“个性特长”98、2%,“求知欲望”92.9%、7.1%,“课内外学习习惯、能力”92.9%、7.1%,“思维能力活跃程度”99%、1%,“语言表达能力”98%、2%,“双基情况”92.9%、7.1%,“实践(操作)能力”92.9%、7.1 %;
2.99.04%的家长认为此方案可行,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98%的家长认为评价符合学生实际,97.6%的家长认为评价方案对学习有帮助;
3.95.2%以上的学生对方案了解,97%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评价方法,94%的学生认为评价对学习有帮助,98.4%以上的学生认为评价的结果符合自己的实际。
(三)课题有效的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管理
1.课题的研究有效推动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办学理念得到深化,学校“自主习得、和谐发展”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2.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实施三年间,我校承担省市区各类公开课、竞赛课、研究课共86节次;教师撰写论文共245篇获国家、省、市、区等级奖(发表、交流);学校有特级教师3名,区名校长、名教师3名,市骨干教师2名,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区教学能手共15人(次)。
3.教师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教师能站在现代教育理念的高度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树立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观,实现了从只看重考试分数到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实现了习惯于按单一考试办法评定学生成绩到采取综合的全面的办法评价学生成绩的转变。
4.课题成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至今坚持使用此评价方案。
五、问题及思考
《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充分体现了在重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实践、重习惯、重方法、重思维训练、重能力,其成果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用性强,能起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教育对学习成绩评价的现状与课题追求的理想目标有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种差距,一些家长还不能完全支持,一些学校还不能很好的运用,造成此方案仅仅在我校推广实施。
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了统一检测,部分教师更注重统一检测的分数,忽视了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结合实际运用好《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为此,我们认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学科成绩评定办法》还需深化研究,对方案需要按新课标意见进行再一轮修改、补充和完善,更好地发挥它的评价指导作用。
撰稿人:罗胜元
审核人:黄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