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自贡市优秀教学成果 >> 第二届(2005年) >> 浏览文章

家园联系,促进幼儿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方法
时间:2024年09月2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家园联系,促进幼儿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方法

 (自贡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完成单位:荣县旭阳镇西街幼儿园

完成人:林霞 陈莉 龙小玲 郝伯欧 杨建紅

成果来源:2002年度自贡市级普教科研课题

 

一、成果背景

(一)当前幼儿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和形成原因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通过对小班幼儿一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幼儿中打人、骂人、争抢玩具等不良现象很普遍,性格孤僻、固执、蛮横不讲理的幼儿也很多。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幼儿自出生以来一直处于长辈“一边倒”给予的“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没有与人平等交往的经验。遇到情况,他们不知该如何做出反应,更不知做出的反应是对还是错。于是,他们在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时,多是以在家里的情形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像自己的父母那样让着自己。另外有些父母明知是自己孩子的错,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两句无关痛痒的话,就是一味地姑息迁就,不管不教。有了这些错误的影响,往往削弱或抵消了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正面教育。

(二)良好的日常行为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日常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待人接物的态度、方法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具体体现。

良好的日常行为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无法适应的。问题儿童、心理产生偏差的儿童,其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受到诸多教育的第一关,是诸多教育的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深感“日常行为”是泛泛而谈,内容很多,却没有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方便的方法。另外,如何评价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也是难题。

(三)家园联系 互相配合 共同教育幼儿

之所以选择“家园联系”作为突破口是因为:父母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赖是无人能替代的。在某些方面,父母的说教比幼儿园更有效。另外,家庭教育还具有“自然性和自由性”(卢梭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更牢固、更深刻。另一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幼儿教育已不再是单独的幼儿园教育,它已为社会和家庭提出了更紧密联系的要求,社会、家庭、幼儿园三者相互配合已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一大趋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联系起来,幼儿的进步会更显著。

    二、成果内容

(一)在幼儿园中、大班展开问卷调查和为期二年的培养工作,之后以《家园联系手册》的形式推广到全园。

(二)根据课题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制订“中、大班幼儿在家(园)日常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培养工作方向。

(三)以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本园的特点,总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法和培养要求,编写《家园联系手册》并在幼儿园内使用。

三、成果特点或创新点

(一)成果的特点

1.目的性:课题的实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通过家园联系,密切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日常行为,使之成为“习惯”,为幼儿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础性: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具有普遍性,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是家长、社会幼儿园必须面对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界定了幼儿日常行为的范围,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能得到提高,使家长、教师都能感到满意。

3.整体性和系统性:本课题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分别制定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幼儿能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达到相应的要求。

4.主动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过分强求幼儿,而是尊重幼儿的意愿,树立学习榜样,把培养教育融于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主动学习,形成自觉的要求。

5.主体性: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幼儿是培养活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家长是该活动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家长的积极性。

(二)成果的创新点

1.本课题以《大纲》、《规程》及幼儿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大胆创新,总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小、中、大班培养方法和要求。

2.编写出了一本《家园联系手册》。

四、成果效果

(一)在研究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多方面、多层次的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1.教师进行家园联系的方法有

(1)问卷调查法。

(2)座谈法。

(3)家园专栏法。

(4)每日交流法。

(5)开放日法。

(6)园长信箱。

2.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培养的方法有

(1)表率法。

(2)“润物细无声”法。

(3)讨论法。

(4)技能培养法。

(5)以大带小法。

(6)愉快教育法。

(7)生日法。

(8)劳动法。

(9)评比法。

3.家长对幼儿进行培养的方法有

(1)亲子游戏。

(2)家务劳动。

(3)自我服务。

(4)户外娱乐。

把培养工作融于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养成良好习惯。经过实践证明具有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操作方便等特点。

(二) 在具体实施中,运用调查—培养—调查的模式,总结并完善出一套适合小、中、大班不同幼儿年龄阶段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

这套培养方法要求贴近幼儿实际,目标明确,难易程度适中,对家长、教师向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通过研究,设计出《家园联系手册》

该手册包含幼儿入园须知、小中大班幼儿良好日常行为培养要求、家园联系栏等内容。它既是家园联系的纽带,也是向家长、社会宣传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窗口。后又对该手册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实用、更科学。

    (四)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显著进步

通过研究和培养,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显著进步,过去由于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许多幼儿对长辈没有礼貌,使用礼貌用语;与同伴相处时,表现的自私、霸道,争抢玩具、座位、打架、骂人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幼儿遇事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乱发脾气,甚至高声尖叫;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会做的事不愿意做,不会的事不愿意学;吃饭要人喂,对待食物挑挑捡捡,偏食严重,乱吃零食;入厕、穿脱衣服、鞋子要人帮;害怕困难,做事凭兴趣,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睡觉没有规律,看电视无节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培养方法对幼儿展开教育和培养。现在,大多数的幼儿不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见到长辈和客人会主动问候,积极使用礼貌用语;争抢玩具、打人、骂人等不良习惯改掉了;学会了主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现在经常可以见到“大哥哥”、“大姐姐”拉着“小弟弟”、“小妹妹”的手愉快玩耍,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许多家长反映:通过培养,幼儿在家里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提高了;没有满足要求乱发脾气的现象少了,许多幼儿还学会讲道理了;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看见别人做错了还能去纠正,幼儿已养成了早睡早起;保持衣服的整洁,勤洗澡、勤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家长对幼儿这些变化和进步感到非常满意。

(五)教师理论、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在课题带动下,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上的公开课不仅验证了培养活动的成果,而且为研究开拓了思路,深受专家的好评。教师们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的论文评比中获奖。有多名教师成为教学骨干被县教委聘为讲座教师为全县的幼师授课,这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六)家园联系密切,家长的观念更新

过去,许多家长不了解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只看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就行。尤其是调查中发现有60%以上的幼儿由祖父母扶养或代管,俗话说“隔代亲”,祖父母对幼儿的照顾更仔细,更溺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家园之间的沟通、联系,进行各种形式的家访,对有不正确育儿思想的父母、老人,我们更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讲道理、摆实例,用前面所讲的教育方法使家长的观念发生转变,跟上时代的要求。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体会到幼教工作的重要性,家长由被动变主动,积极与教师联系,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由漠视,放任自流到主动配合教育,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表现,许多家长还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七)推广范围

作为当时自贡市第一也是唯一的一个幼儿园市级科研课题,2005年5月本课题参加“自贡市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向全市教育系统进行推广。

五、问题与思考

(一)现代先进的幼教理论是进行研究必备的理论武器,新的幼教理念、幼教方法,我们掌握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

(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有急躁冒进、包办代替的现象,应加以克服。

 

撰稿:林霞

审核:刘军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