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联系,促进幼儿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研究
(四川省第三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承研单位:自贡市荣县西街幼儿园
研究人员:林 霞 陈 莉 龙小玲 郝伯鸥 杨建红
课题来源:市级普教科研课题
一、研究意义
日常行为是每个人立足社会必须遵守的“规则”,即习惯。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应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习惯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良好素质,很难适应。问题儿童的出现,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感“日常行为”内容多,却没有一套切实可行、操作简便的方法。另外,如何评价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也是难题。
选择“家园联系”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赖是无人能替代的,在某些方面,父母的教育比幼儿园更有效。另一原因是现代幼儿教育已不再是单独的幼儿园教育,社会、家庭、幼儿园三者相互配合已成为幼儿教育的趋势,家庭与幼儿园联合教育,幼儿的进步会更显著。
二、研究内容
(一)制定研究方案。
(二)确立研究范围:在幼儿园中、大班展开问卷调查和为期二年的培养工作,之后以《家园联系手册》的形式推广到全园。
(三)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课题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制订 “中、大班幼儿在家(园)日常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培养工作方向。
(四)编写《家园联系手册》:以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本园的特点,总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法和培养要求,编写《家园联系手册》。
三、研究成果
(一)在研究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多方面、多层次的幼儿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1.教师进行家园联系的方法有:
(1)问卷调查法
(2)座谈法
(3)家园专栏法
(4)每日交流法
(5)开放日法
(6)园长信箱
2.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培养的方法有:
(1)表率法
(2)“润物细无声”法
(3)讨论法
(4)技能培养法
(5)以大带小法
(6)愉快教育法
(7)生日法
(8)劳动法
(9)评比法
3.家长对幼儿进行培养的方法有:
(1)亲子游戏
(2)家务劳动
(3)自我服务
(4)户外娱乐
把培养工作融于幼儿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养成良好习惯。经过实践,证明它们具有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操作方便等特点。
(二)在具体实施中,运用调查——培养——调查的模式,总结并完善出一套适合小、中、大班不同幼儿年龄阶段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这套培养要求贴近幼儿实际,目标明确,难易程度适中,对家长、教师向幼儿进行培养教育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通过研究,设计出《家园联系手册》。该手册包含幼儿资料、幼儿入园须知、小中大班幼儿良好日常行为培养要求、家园联系栏等内容,它既是家园联系的纽带,也是向家长、社会宣传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窗口。后又对该手册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幼儿近期表现交流栏等内容,使之更实用、更科学。
(四)通过研究活动,幼儿的良好日常行为有显著进步。过去由独生子女而产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已得到了改正。家园联系密切,家长观念得到更新,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教师成为教学骨干。
四、研究效果
(一)我们总结出一套幼儿良好日常行为的培养方法;制定出一套小、中、大班幼儿良好日常行为的培养要求;制作了新颖实用的《家园联系手册》。
(二)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显著进步。过去由于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许多幼儿对长辈不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与同伴相处时自私霸道;有些幼儿遇到问题乱发脾气;挑食,偏食,乱吃零食;害怕困难,做事凭兴趣等。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培养方法对幼儿展开针对性教育。幼儿的习惯发生明显改变。幼儿懂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提高了,乱发脾气的现象少了;幼儿学会讲道理,家长对幼儿的变化和进步感到满意。
(三)家园联系密切,家长的观念更新。过去,许多家长不了解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时看孩子。在调查中发现有60%以上的幼儿是由祖父母扶养或代管,俗话说“隔代亲”,祖父母对幼儿的照顾更仔细,许多事都包办。我们加强家园间的联系,进行了2245人次的家访,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联系交流,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主动配合教育。
(四)教师理论、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在课题带动下,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上的公开课不仅验证了培养活动的成果,而且为研究开拓了思路,深受专家的好评。教师们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的论文评比中获奖。有多名教师被县教委聘为讲座教师为全县的幼师授课。这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问题与思考
(一)我们对现代先进的幼教理论掌握得不够,需要加强学习。
(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有急躁冒进、包办代替的现象,应加以克服。
撰稿:林 霞
审核:邹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