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课题研究 >> 课题成果库 >> 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 >> 第三届(2005年) >> 浏览文章

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年09月2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

(四川省第三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自贡市富顺第二中学校

研究人员:潘泽彬  钟晓河  何平均  刘 华  罗南弟

课题来源: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重点项目

 

一、研究意义

(一)国际环境教育趋势

人口、能(资)源、粮食、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人们开始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反思当前的发展模式,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发达国家,环境教育正在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使之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二)我国环境与环境教育现状

我国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养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环境保护工作任而重道远。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为此,教育部已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先后颁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这一举措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教育的影响,或是对环境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多数学校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还是运动式的环境教育;有的学校的环境教育,只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

(三)本成果特点

我校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总结我校过去10多年来开展环境教育的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了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中学环境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二、研究内容

(一)在升学教育的影响下,中学(主要是高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构建操作性强的实践模式,总结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三)在理论上探索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四)提高学生、教师的环境素养,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对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

环境教育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已由原来教育的边缘移到了教育的中心,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教育的新走向。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卓有成效的实践模式。本项目对环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正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探索和尝试。

2.在理论上构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环境素养的培养模式(如下图)

        富二中01.jpg

注:(1)环境素养的五大要素: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参与(行动)。

(2)环境教育的内容: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传授有关的环境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从身边到全球的不同尺度范围的环境。也包括理解不同群体对待环境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

在环境中的教育:把熟悉的或相关的真实的环境作为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的场所,培养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与。

为了环境的教育:学生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关心环境, 爱护环境。

3.环境教育、科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三者有机整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模式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环境问题为核心,以科学实践为主要方法,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富二中02.png

模式解读: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2)内容、方法与途径的整合;

(3)环境素养、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二)操作成果

1.环境教育的管理策略

(1)面向全体,分层推进的策略

环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公民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针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能力倾向把全体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如图所示,体现了各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处理好了点面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其中环境科研课题组的要求最高。

富二中03.jpg 

(2)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校建立学生社团“地球村”由学生任村长、村委等,各班建立地球村村委,全体学生都是村民,以此唤起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依靠学生社团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学生在实施环保活动(课题)时,自由组合、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研究、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3)环境问题科研化、课题化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引导学生把发现和关注的环境问题设计成科研课题,并按科研课题的要求和程序开展研究。近年来,学生进行的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如:《光对绿色植物生物钟的影响》、《自贡市街道绿化树滞尘量测定研究》、《噪声对小白兔生长影响的实验》等,以上项目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4)构建创新大赛平台,展示创新成果的策略

组织全校学生把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从全校数百项成果中评选出几十项,再精选送市、省、全国参赛。至今已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66项、市级奖276项。调动了学生参加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5)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打造特色品牌的策略

绿色学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旨在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新模式。我校先后成功创建市级首批绿色学校、省级首批绿色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和四川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2.环境教育的操作策略——“12345”

“1”一个机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

“2”两支队伍——环境教育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积极分子队伍(“地球村”村民)

“3”三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4”四个结合——环境教育与新课改相结合;环境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环境教育与创建绿色学校相结合;环境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5”五字方针——早、多、实、奖、新

四、研究效果

(一)学生的发展

学生实施的《自贡市街道绿化树滞尘量测定研究》荣获全国最高青少年环保奖“福特汽车环保奖”(全国仅评出8个项目,其中有4所高校,富二中的项目排列第一),两名学生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近年来,我校实施环境教育的项目成果, 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66项,市级奖276项,连续五年获奖总数居全市第一,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首届示范性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奖中,全市4项获奖,其中富顺二中就占了2项。有5名学生因此获高考保送资格,6名学生获高考加分资格。

(二)教师的发展

校现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国家级学会会员2人,省级学会理事、会员3人,市级学会理事、会员18人,县级学会理事、会员38人。课题组教师发表交流论文国际1篇,全国3篇,省市级10余篇。课题组教师作为全国绿色学校的代表,应瑞典隆德大学邀请和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派遣,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欧洲国际绿色学校学术交流会,做了《“YMP”项目与中国学校的课程整合》报告,并被瑞典隆德大学聘请为“YMP”项目中国辅导教师 。

(三)学校的发展

项目通过实施环境教育,使学校成为“国家级绿色学校”、“中国与瑞典合作‘YMP’项目实验学校”、“四川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特别是作为全国优秀绿色学校,2003年入选中国与瑞典合作“YMP”实验学校并代表中国出席和主持了在瑞典举行的国际绿色学校学术交流会,成功地在国际讲坛上亮相,展示了学校的风采。

(四)社会效果

课题组先后3次在全国绿色学校工作会、四川省环境教育培训工作会上交流研究成果,并作为省环保局对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培训会的专题培训讲座材料。课题主研还在棠湖中学、隆昌黄家中学、自贡市蜀光中学和自贡市旅游职高等10多所中小学进行交流或举办专场报告,把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及时辐射、推广出去。至今已有省内外20多所学校和市县科协、环保局等单位到校参观学习。先后有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午间新闻)、科技教育频道(10频道),以及省市县有线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环境杂志、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科技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教育导报、自贡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和全国绿色学校网等多种媒体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过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五、问题与思考

(一)问题

1.认识问题

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学生、家长对研究性学习、科技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认同意识;

2.政策问题

缺乏相应保障和激励机制。

3.条件问题

研究手段、设备相对落后,导致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研究基地(电子、机械、生态基地)。

(二)思考

1.制定激励机制和相关的政策

通过相关的政策来保证环境教育的顺利实施;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改变师生的评价机制

环境教育的成果应与学科教学成果相等同,具体体现在“三好生”、“优秀班级体”、“教师评优”和“职称”等的评比中。

3.完善师资培训

一方面使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强化教师对课题的认同意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政策和理论的学习,体现教师的率先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教师的个性化行为和自我需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能把学习到的理念等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和经验,形成课堂教学过程新理念的渗透,让学生能不断构建与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并用新的教学思路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共同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硬件建设、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等费用。

 

撰稿:罗南弟

审核:钟晓河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