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启动研学旅行资源调查
自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以后,全国各地都积极展开行动。近日,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自贡市蜀光中学、自流井区育英小学深入到贡井、荣县,开展自贡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第一次实地调查。
为了对自贡市境内的研学旅行资源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和评估,提炼出特色鲜明的研学主题活动,形成多条符合研学旅行政策文件、凸显自贡本地特色的精品线路与课程体系,由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杨吉敏领衔、自贡市蜀光中学何军、唐晓霞、自流井区育英小学李波、何丽、陈佳等参与成立《自贡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组,开始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工作。
11月12日上午,课题组一行12人从贡井平桥出发,沿贡井老街、陈家祠堂、河街、千佛岩、顺岩扁、大公井遗址、叶茂林堂,到达金流井,这是贡井区域内最典型且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较好的一条古盐道,被命名为“茶马古道·贡井老街盐道”。沿途的石板街、盐卤管道、天车等还保留着当年的旧貌,但大公井遗址急待抢救性整修。
随后,课题组成员返回贡井老街,沿贡井体育场、旭川中学、石辊村部、蛮子洞、雷公坡崖墓群,到达艾叶滩。这是贡井古盐道的另一段,沿途的石板几已毁坏或被村民挖掘用于建造房屋,甚至从贡井体育场至石辊村部这一段已经建成了水泥路。行走在石辊村部至艾叶滩这一段古盐道上,呼吸着两旁庄稼和泥土的气息,仿佛穿越回到了盐工挑盐赶路的那段流火岁月。
艾叶滩被喻为“盐运古道第一滩”,被命名为“茶马古道·艾叶滩码头”,这里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当年盐舟槽运的盐运滩坝。艾叶大码头和古盐道是贡井地区现存最完整的盐业交通运输工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在艾叶镇,课题组还实地考察了国家非遗传承基地——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工人们有的在撕竹、有的正在编制作品,令人不忍打扰。在展示厅里,我们欣赏了龚扇第五代传承人龚倩的竹编作品《前出师表》,并与工作人员进行详细交流,了解龚扇工艺特点、编制流程及传承、发展等历程,为非遗传承走进中小学生研学课程进行前期论证。
随后课题组前往上龙湾农乐园,在这里调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CS基地、定向越野线路、观鸟基地等资源,为拓展研学旅行主题搜集素材。
下午,课题组来到荣县大佛开展调查。荣县大佛位于四川省荣县县城东郊,为唐代所刻,佛像坐南面北,是一尊释迦牟尼摩崖石刻造像,佛身通高36.67米,是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现世佛)。大佛寺山门由荣县人赵熙所题,山中也有较多赵熙书法题刻,清秀遒劲,每令游人驻足雅赏。山顶建有“放翁亭”,宋朝陆游任荣州通判时,常登临大佛山,留下众多诗词,如在他词中所说:“客中随処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后人为纪念陆游,将他登山休息的亭子取名为“放翁亭”。
荣县大佛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与荣县金花桫椤谷公园和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公园共同组成了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遗迹园区。
据悉,课题组在三年的研究时间内,还将分别对自贡区域内现有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开展调查研究,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贡独特优势,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富有自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撰稿:杨吉敏 审稿:曾 健)

古盐道上的条石,如今做了崖坎石,长达2.5米。

川南民居——自贡叶茂林堂。

远眺金流井天车,静静地矗立在旭水河畔。

急待抢救修缮的大公井遗址。

石辊村至艾叶滩的古盐道,还是那么悠长。

曾经的“蛮子洞”,如今人迹罕至。

古盐运第一滩——艾叶滩。

在艾叶镇街头寻访老人。

古盐道,一段挑盐工充满辛酸的人生路。

枯水期的艾叶滩头,流水无力,却依然执着。

斑驳的阳光,投射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

在国家非遗传承基地——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调查。

在上龙湾农乐园调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CS基地。

荣县大佛,结束第一次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