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学科教研 >> 高中教育 >> 语文 >> 浏览文章

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部分试题简析
时间:2006年11月0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gjks 点击:

 

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部分试题简析

——在自贡市“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语文试题分析会及高考阅卷汇报会”上的发言摘要

富顺二中  陈仲涵

12小题诗歌鉴赏

       突出诗歌内容、诗句意思的理解。第(2)小题与全国卷Ⅰ、全国卷Ⅱ的第(1)小题命意一致,而问法不同。答案要点分两个方面,一是画面(诗句内容)描述,二是蕴含的感情的分析。前一个要点似乎在题干要求之外,容易漏答。如果换一种问法似觉更好,如:“竹窗斜漏补衣灯”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第(1)小题难度较大。难度在于答案做全方位要求,包括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且答案文字长度过长,答案变通性不大(?)。以题目统摄全篇,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性问题,应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问。题是个好题,应该肯定,但答案应该有较大的变通性。就该题而言,分析角度与分析方法以及语言表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1)句句有“夜”,句句见“归”(分析略,下同)。(2)①③句写夜归之行,②④句写夜归之景。(3)①句点题(“夜深归客”),②句是“夜深”的具体展现,③句是“归客”的进一步描写,④句是以景语作结,表现诗歌主旨(即题旨)。

 

第二大题  科学文章阅读

       5小题是设问题,6小题是语句理解题,7小题是文意理解题,其实都是信息筛选题;7D项属推断题。5题涉及第一段内容,6题涉及第一、二段内容,7题涉及全文四段内容,各选项都在文中找得到相关语句,说法都有所改变,其中很有讲究,如5D项,6B项,7A项。从有错的选项看,5A项以偏概全,6B项文中无据,7A项断章取义、B项偷换概念、D项强加因果关系。命题思路与全国卷一脉相承,其命题可谓中规中矩。

 

第三大题  文言文阅读

       看似容易实际较难。在原四个小题中选择了相对较难的三个小题:实词、虚词、内容的分析概括。第8小题答案B项,“堵”字有课文(《促织》“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成语(观者如堵)可以参悟,但能掌握的学生不多。第9小题答案D项,讲“而”表第进的有,表顺承的有,其灵活性(?)就增加了难度。第10小题答案A项,属事件梳理有误,错在细微之处,一是两个“因此”前的原因表述不完全,二是“多次”“征聘”只对“州郡官府”而言。

 

第五大题  文学作品阅读

       选文、命题均平稳、纯正,是05年全国卷Ⅲ(四川用卷)的翻版。由前到后,由面到点依序命题。14题考句子的理解,15题、16题前一个问、17题两个小题的前一个问考文章内容(写了什么)的梳理概括,16题后一个问、17题两个小题的后一个问考文章表达(表现了什么、怎么写)的分析鉴赏,完全体现了“不漏文段,不离主旨”的命题思路。

选文《乡村的瓦》通过写乡村的瓦,表现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代人离开乡村生活后的迷失的思考。文章主题的前一个层次易于把握,后一个层次把握起来较难。

       考什么答什么,怎么考怎么答,这是基本常识,而16题、17题两个小题的后一个问命题用语很有讲究,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问“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案是有关文章主旨的内容。一是问“为什么要写‘瓦松’”,答案是有关文章结构、文章主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是有关文章主旨、语言表达效果的内容。不明命题指向,弄不清思考方向,要写出合乎要求的答案肯定是困难的。

20061018

原文附后:
点击浏览该文件





 
 
  • 主办单位: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贡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地址:自贡市自流井区汇兴路2号  邮编:643000
  • Copyright © 2015-2023 www.zgjk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16006048号-7